娱乐的模式洗牌#Y34
到下周,刚好为水库供稿一年。
这一整年,发生了两件真正动摇到娱乐产业根基的事,其中一件,发生在最近。
(一)模式动摇
如果给“影响产业模式”的事件做个排行榜,绝对和老百姓看到的“热搜”不是一回事儿。
你找一个典型的追星小孩,问问热搜会告诉你什么:
-
鹿晗公布恋爱,把微博服务器搞崩;
-
赵丽颖冯绍峰官宣,生个小孩每天住院费一万多,买的婚房别墅价值过亿;
-
蔡徐坤的粉丝能手撕一切,她们开个发票就能让微博财报利润率下降1%;
-
某某大叔人设崩塌,某某大叔成为新宝藏男孩;
-
……
以上这些,对于娱乐产业来说,没有一个是跳出既有框架的。
我策划一个明星,用绯闻、作品、人设把ta搞火,再通过收费项目收割套现,中间谁挡我的路,我就反向操作把他家艺人搞黄。这些运营手段,都是成熟打法,有专业的分工、明码标价,三流从业者必须熟练掌握。
而背后操盘者明确懂得如何运筹算计,其结果虽然千奇百怪,但均是理所当然可以发生的。
但是,我们心中秘而不宣的那张影响力的榜单,却完全不长这样。
行业景气好的时候,可以两三年不发生一件“动摇模式”的事,但是去年,却发生了2件。
排名第二的,瓦解了文娱最后的微光,让这个产业变成“碗”,彻底成为“不可抗力”的舀水工具——之前好歹还戴着一个和善的面具,给大家留点所谓的“创作体面”,让艺术有喘息的空间。
现在连遮掩都懒得,直接露出青面獠牙,“快给钱”。
这条新闻的大致内容
是,请各地园区自行检查“水”的缴纳情况,12月底前完成主动申报,2019年后被翻查出的公司,从严惩。
(写得够隐晦了吧,咖
芸芸,公众号:水库论坛造星是不是门好生意?#Y06
普通大众对这条新闻仅有的一丝丝感知,只是某个女星的几亿罚款。但他们不知道,今年春节之后,原本在横店预计开机的上千个项目组,现在锐减至几十个。
100:1的存活率。
市场上产品供给关系瞬间颠覆,一连串对格局的影响,起码要5年才能消化明白。
这才仅仅排年度第二。
(二)胜利事件
而最近发生的一件事,对产业的影响,要更大。
韩国一个偶像明星,做副业开了一个夜店,背地里常年从事被朝阳群众严打的烂勾当。
几个月前,这条新闻只是作为那个南韩偶像个人桃色丑闻的周边被扒出来的,但是现在记者了解真相的成本太低,几星期后,拔出萝卜带出泥,发现夜店背后的勾当,竟然牵动了整个韩国、乃至亚洲的富豪和大员。
简单的电话录音、短信记录,就勾勒出清清楚楚的画面——英俊帅气的偶像,如何为他的主子们输送利益和享乐。受害的弱势女明星,只能在麻木接受与自杀中间做选择,苟活下来的,还要被当做那些大员们随意调侃的笑话,忍受长期的羞耻威胁。
所有光明的形象、积极向上的许诺,全部荡然无存。
这一次,连脑残粉都无法买账,要求涉事人退团、退圈、接受军事法庭严惩。
水库的主流读者们,可能并不关注娱乐圈,觉得十五六岁青少年的娱乐市场很遥远,那说说你们可能有感知的部分,股价。
韩国有三大娱乐经纪公司,YG SM JYP,这次直接受影响的两家,YG跌掉14%,SM跌掉11%,躺枪的JYP余震损失也有4.5%,几万亿韩元的市值就这么蒸发了。
白花花的银两固然令人痛心,但如果模式还在,钱的事都好说。
而现在,整个娱乐业的顶层供给端在考虑的另一个问题已经是——我们得换模式了。
(三)偶像凋亡
去年夏天,写了两篇文章和大家一起见证国内女团的崛起。几个小姑娘,短短一年撬动起的商业价值最保守估计也要九位数。
但那个节目结束之后,我们聊天的时候就很悲哀地意识到,全民热点,过度的讨论,也同时集中掏空了这个模式的可能性。
偶像模式,成本高企。
“胜利事件”动摇了整个娱乐产业的根基——终端韭菜们的无脑痴迷。
现在,连五环外的厂妹都知道,明星也是普通人,人设迟早会崩。她们对偶像的需求本质上就是一个挖宝游戏,现在她们挖宝的速度越来越快,要求偶像的素质就越来越复杂。
资讯太透明、供给太丰富,会在前期大幅拉高新偶像的入场门槛。
-
1990年代,即便是发达的港台地区,只要愿意卖力,一个没唱功没演技没品行的人,通过模式运作,都能红、甚至能当大哥(比如台湾那个高凌风);
-
2000年代,两岸三地,愿意折腾,愿意配合炒作的话,起码能混个脸熟,没有任何代表作也能勉强有活干、吃饱饭。
-
2010年代,哪怕是娱乐业的终端韭菜,村里也通网了。
偶像运作的成本几何级上升。渠道平台变多,压负面消息和推官方内容的成本双向抬高。
成本高企之后会引发两种后续现象。
其一,你如果让资本家咬着牙先多掏钱了,那么,嘿嘿,后期他的收割就要更凶残。一个艺人,要捆绑的商业利益必须更多,他的家人朋友、甚至经纪人,都要跟着鸡犬升天,全家一起拉动gmv。(大幂幂最近传解约,就是因为她被安排后面拽着太多需要她头牌效应的人了)
其二,如果资本家的牙咬到极限,算一笔账发现无论后面怎么吸血,都收不回前期造星的成本。那么留下的选择就是,这套模式,老子不用了。
(四)走向虚拟
商人就是一群被逼到极限仍然有办法的人。
造星工厂,最最基础的原材料,是活人。
曾经,活人有血有肉,百分之一的人中龙凤拥有无懈可击的外貌基因、业务素质、私德人品。这些原材料,通过包装推广,产生了附加值,造出了万亿产业。
然而马车会落伍,火车也要变高铁。活人创造的艺能上限逼近极致,但是风险下限却越来越高——是个人,他就有饮食男女之欲。
圣诞节给人妻做个头发,冉冉升起的流量小生就要凉凉。
他会老会发福,艺术寿命转眼即逝。
屋漏偏逢连夜雨,那些真正的人中龙凤们,还学会了自立门户,跑出工厂跟你对着干,气不气人。
造星工厂眼瞅着没有好的原材料了。
可这时候,商人们说:
谁规定造星工厂的原材料,必须是活人的?
(五)头号玩家
#Y01,写
的是屌丝和大哥的本质区别,所借的当时热点,是电影《头号玩家》。那个电影所描述的未来时代里,下层百姓靠虚拟vr游戏打发时间,命贱如同 芸芸,公众号:水库论坛屌丝和大哥的本质区别#Y01
我们虽然对电影所传播的屌丝成功之道嗤之以鼻,但是故事看似虚拟的环境背景,我却觉得比里面的逻辑和人性更接近现实。
你看到自以为的腐朽,想颠覆却不能一口气打掉对手的元气,让他想出新的模式,下一轮,你还是被收割的命。
异化,是不可抵抗的进程。
Yevon_ou:
很多很多年以前,当哥哥比现在瘦40斤的时候,有二个女孩为香港歌星陈百强自杀了。
陈百强是谁,现在已经很少人知道。
这不重要。
重要的是,当时的人,真的很把歌星“一举一动”看得很重的。
1980年代,二个粉丝去机场接明星下飞机。陈百强没有理她们,回来就自杀了。
今天,是很少有女孩子这样做了。
水库论坛的仇家,酸黄瓜的语调,从来都是“他这一套曾经是有效的,但现在时局已经不同了,再这样是行不通的”。
对呀,在悲观论者的眼中,有哪一年的“状态”波澜不兴呢。
难道我们便赚不到钱了么。
1990年代,是香港文娱界的顶峰,张学友张张专辑,都可以卖到“双白金”的销量。
可是,很快MP3出来了。
“唱片业”的销售,彻底崩溃。今日天王天后的CD,也卖不动十万张。CD能卖一万张,便是小旦名角了。
可是,难道港台艺人们,赚不到钱了么。
台湾收入最高的男艺人罗志祥,女艺人蔡依林,年收入都在1.5亿新台币左右。
唱片不赚钱,他们就开演唱会。
版税抽不了多少,他们就参加综艺节目,搞爸爸去哪儿。
2000年初,整个音乐界曾经疾呼,“互联网毁了娱乐行业”。
20年过去了,所有人的收入,都创新高了。唯一的区别是,捞钱的手法不同。
“体、用、术”,只有掌握了“体”,你才可以在环境突变之后,继续生存下去。
“体”可以衍化出“用”。
环境变了,游戏规则变了,打法变了。
粉丝们不再视“明星”如神一样的人,你得衍生出新的“用”。
以体为本。贵在创新,创新驱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