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阵子,还经常能看到中丐玩家口吐芬芳,喊爹骂娘。
前阵子,还经常能看到中丐玩家口吐芬芳,喊爹骂娘。
而如今,讨论的人已经很少了。
不是素质提升了,更不是回本了
——只是,哀莫大于心死。
跌麻木了,连讨论的热情都没有了。
纳斯达克中国金龙指数,是衡量国内赴美上市公司股价表现的综合指数。
如下图所示,请用心感受它的暴力。

为了更加量化,笔者也将其3月份至今的每日涨跌幅单独拎了出来。
指数跌幅一举打破2008年金融危机时期创下的跌幅纪录,近期连续3天日均跌逾10%是什么概念?
若以上证综指类比,则如今日3100点,后天就被砸成了2200点。
这么说,不知各位是否有感触。
相较2021年2月创下的历史高点,纳斯达克中国金龙指数累计跌幅已经超过75%,在近三个交易日里,中概股总市值累计蒸发约合1.76万亿元人民币。
相对于纳斯达克中国金龙指数,想必大家更感到亲切的还是中概互联。

513050,易方达中概互联ETF指数基金,是采用完全复制法跟踪相关标的指数的表现。
通过其过往披露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到它的重仓股均为国内知名大型互联网上市公司。

基金发行的目的很简单,国内很多投资者看好国内互联网公司的发展,但碍于跨境交易的限制无法直接购买。
这好办呐,直接买这支ETF基金,旗下纳入了多只互联网公司股票,安全稳健美滋滋。
于是,513050变成了不少场内投资者的直接选择。
然而中概股的集体下挫,中概互联亦未能幸免。
从去年开始,抄底中概的声音不绝于耳,只是抄一批,市场就埋一批……
随着近几日的连续砸盘,有人认输撤场,有人麻木躺平。
懂点技术的同学或许早在前面513050的走势图上发现了,点数疯狂下杀也没啥。
但伴随着成交量的持续放大就不乐观了。
万念俱灰,已被中概股演绎得淋漓尽致。
2
中概股,3年前便写好的剧本。
2019年11月26日,阿里巴巴在香港二次上市。
拟定发行价176元,市场的火热直接令开盘价跳涨6.25%,直接来到187港元。
阿里港股二次上市,其意义远不止于表象,从此后中概股回归之路已悄然开启。
2020年6月2日,网易回归港股;
2020年6月22日,京东回归港股;
2020年9月10日,百盛中国回归港股;
2020年9月22日,华住集团回归港股;
2020年11月9日,新东方回归港股;
2021年3月23日,百度回归港股;
2021年3月29日,哔哩哔哩回归港股;
2022年3月10日,蔚来汽车继小鹏汽车、理想汽车之后从纳斯达克抵达港股
……
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从美摘牌,回归A股与中国联通集合。
为啥都抢着回来,在纳斯达克融美元不香么,可事实上一切没那么简单。
据《日经亚洲评论》报道,2019年川建国就提出考虑将在美中概股集体摘牌的消息。
而随后的几年里,摘牌的消息有增无减,态度与声音也愈渐强硬。
看到了吧,当时不是你想不想回来,而是老美已经计划赶你回来了。

2020年4月造假22亿业绩的瑞幸自爆,吃瓜群众对该"洋韭菜收割机"赞不绝口。
却不知道这事让中概股集体蒙羞,让中概股再次在全球投资者面前爆出信任危机,让VIE架构的不合理舆论登上风口浪尖。
随后美参议员也通过了摘牌措施法案,PCAOB披露了面临审计障碍的224家中概公司。
瑞幸的造假事件不仅切断国内企业赴美上市的希望,还成功点燃了堆积已久的中概摘牌炸药。
败事有余没啥,但是在关键时刻败事却充当了中概摘牌的神助攻。
中概股,自2020年后饱受制裁。
就在5天前,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又公布了一份面临摘牌的在美国上市的外国公司名单,其中包括5家中国公司。

你说近日中概股暴跌是因为该事件,有道理。
但也要知道这仅是中概宿命的加速器而已,毕竟这次制裁已是过往的延续。
中概股赴美上市,普遍采用可以避开监管的VIE架构,你可以简单理解成套壳上市。
但之前兔鹰双方都不约而同的对此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原因很简单
——都有利可图。
兔看中它们可以融美元,毕竟美元……(此处略去几十字)
鹰看中它们强悍且豪气的分红,频繁的分红。
如在金融危机之后的4年里,两桶油+两个手机信号累计向海外分红7000亿人民币,过去30年的时间里中概股累计分红超7000亿美元。
看到这,不知大A的小韭们慕否?
如果不能理解它们为什么出手这么阔绰,就想想这个过程中我们得到了什么。
和平年代大家做生意,只要彼此都拿到自己想要的,就是双赢。
而不和平的年代,夹在中间的中概股就成了最大的尴尬。
3
中概股,国内企业去国外上市融资。
拿到美元,在国内兑换成人民币的同时形成外汇储备。
而外汇储备是一个国家金融体系的安全保障。
无论是日韩金融危机,还是东南亚金融危机,说到底国际资本狙击的还是它们的外储。
通过狙击外储,打击汇率,继而蚕食掉这个国家地区的资产。
毛熊近日发起的地缘摩擦,那是上世纪野蛮人才玩的把戏,21世纪的博弈都是无形的。
通过金融游戏与货币战争,不战而屈人之兵。
普通国家赚取外汇的形式有3种,分别是贸易顺差,吸引外资实体投资,资本市场股权融资。
毛衣战轰轰烈烈开打,但也不难看出,它精准的狙击了贸易顺差项。
老美联合周边小弟组织的产业回流以及东南亚转移,精准狙击第二项。
今年显露锋芒的中概股摘牌却可以精准狙击资本市场美元融资项。
虽然我们有诸多策略应对与回击,但不可否认每一项也造成了不同程度的伤害与损失。
基于VIE架构的中概股模式,一直都存在,但拿出来作为手段的节点却很重要。
中概股,和平年代里大家其乐融融。
但在非和平年代,无论是让投资机构还是股民,无论是上市公司还是交易所,没有赢家。
贸易战时期,受伤的是进出口贸易相关行业与公司。
而金融资本战,通过股权直(间)接拿到金融筹码的中概股便首当其冲。
下面是近期两组数据,不做评论,请细品。
2022年1-2月,我国贸易顺差1159亿元,而2月外汇储备由32216.3亿来到了32128.3亿。
2022年2月,外资减持了350亿美元国债,该数据自统计以来规模最大的单月流出。
其实自2021年初以来,外国投资者购买中国国债的速度一直在放缓,而今年2月正式首次由正转负。
焦灼的货币下暗流涌动,而中概的惨状也正是冰面下涌起的波涛。
研究估值与基本面的分析师已经不能理解当下的中概股了,就像他们不能理解伦敦镍的行情走势。
其实他们不是没有理解某个投资品,只是没有这个世界背后的复杂。
当下中概股估值已经低的可怜,阿里已经跌破2014年上市的发行价,京东网易也创造了自上市以来最大单月跌幅。
但是能买么,不知道。
中概股中符合回港回A条件的有多少,回来个个都能向中国移动般的一路绿灯待遇么,即便都回来又意味着什么……
截止当下,外资持有A股市值仍大于2万亿人民币,只有中概股市值也超2万亿人民币。

站在这个角度,或许越由外资定价的资产表现会越存在不确定,越由内资主导价格的资产越稳健。
2019年的教师节,也是某商业帝国掌舵人退休的日子。
那年他刚55岁,不知道以他的人脉资源能否想到如今中概股的下场,只记得那天他深情演唱了一首《怒放的生命》。
数月后,当看到他名字在阿里披露的股东名单消失时,不禁感叹
——当时我们还年轻,初闻并不知曲中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