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4日,
美联储加息后第七天。
昨天,中美国债利差仅剩44个基点,触及2019年2月以来最低点。
境外投资机构和国家中央政府枕戈待旦,等待着投入一场空前的多空博弈。
1
美联储加息,空头狂欢。
北京时间17日凌晨2点,美联储加息落地。
——加息25基点。
此时,距离上次美联储加息已经过去38.9个月。
自此,鹰酱正式进入加息周期。今年还将连续加息6次,每次25个基点。
美联储加息当日,香港金融管理局应声将基本利率上调至0.75%。
伴随美联储进入加息周期,新的难题终于摆在我们面前!
来,先看第一张图。
这是中美国债利差的波动变化图——

中美10年期国债利差已经从2021年最后一个交易日的125个基点,迅速缩小到了2022年3月23日的44个基点。
与此同时,今年的鹰酱兴风作浪,西戳戳乌克兰,东挑挑湾湾。
戳戳乌克兰,就挑起一场战争,俄债变成一张废纸。挑挑湾湾,让境外机构感到恐慌,手中的中债突然有点不太香。
中美利差的缩小,再叠加地缘冲突,意味着什么?
机构投资者们,向左看是美联储加息,美债收益率上行,向右看是地缘冲突恐慌,中债不确定性上行。
左右一看,卖出中债,买入美债。
2月份,境外净减持境内人民币债券814亿元;
3月初至23日,北向资金方面合计净流出603亿元。
来,再看第二张图。
这是中国进出口贸易总值表——

2022年2月贸易顺差额缩小到1944亿,同比21年2月下降15.78%。
伴随欧美逐渐群体免疫,产能不断修复,它们对中国的依赖与日俱减,出口的强势正在丧失。
伴随出口的强势优势丧失,进出口顺差额变小,流入中国的外汇也将随之变少。
此时此刻,新的问题又会出现!
人民币的重要锚定物之一,就是外汇,也就是美元。
但是前面我们提到,受中美息差缩小和地缘冲突加剧的影响,机构投资者可能会抛出中债。
抛出中债的后果,就是外汇储备的减少。
受欧美产能恢复的影响,中国进出口顺差额将大概率缩减。
顺差额减少的后果,就是外汇流入的减少。
一方面是兜兜里的糖在往外跑,另一方面进到兜兜里的糖也在变少,意味着什么?
人民币的重要锚定物“外汇”,变少了。
当锚定物变少了,人民币就有了“变毛”的贬值压力。
一旦人民币开始“变毛”,又会发生什么?
境外投资者,可能会跑。
以上整个过程,就是我们常说的、虽不十分精准但足够直白的——
美联储加息所导致的zibenwailiu。
2
高层护市,左右为难。
3月11日,央行小心翼翼地选择在下午4点股市闭市之后发布2月金融统计数据。
面对不达预期的金融数据,市场的普遍预期是——
降息!刺激!
但是,接下来央行的操作却并未满足市场预期。
3月15日,MLF没有降息;
3月21日,LPR依然没有降息。
为什么?
为什么央行没有出手用降息刺激经济?
中国货币政策,又一次遇到了“不可能三角”。
——一个国家不可能同时实现资本流动自由,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汇率的稳定性。
喏,就是下面这张图。

选项A:降息刺激经济,同时保持资本自由流动?
——就可能会导致国债收益率下降,加剧资本流出,人民币贬值,大宗商品输入通胀,贬值利于出口的同时,出口利润进一步被压缩。
选项B:保持汇率稳定,同时保持资本自由流动?
——货币政策就要像香港一样,跟随美联储启动加息,已经备受打击的经济和股市、房市能否承受这会心一击,难以预料。
选项C:如果彻底不要资本流动?
——那人民币国际化,又该如何实现。人民币国际化的前提,就是稳定币值和自由流通。为了这一目标,中国已经苦心孤诣布局十年。
经济难!汇率也难!人民币国际化更难!
左右为难!
怎么办?怎么办?怎么办?
来来来,让我们回顾一下上轮美联储加息周期中,我们是如何应对的。
上一轮的鹰酱加息——
2015年12月17日首次加息,2018年12月19日末期加息,2019年8月1日首次降息。
在此期间,中国一度出现大规模的资本集中流出,超过了当期经常账户顺差。
外汇储备,从4万亿美元降至3万亿美元左右;
中美国债息差最低下探30个基点,人民币汇率接近“破7”。
面对巨大的压力,在2015年12月美联储加息后,中国央行便不再降息;直至2019年8月美联储降息后,才跟着降息。
既然没有降息,中国是如何对冲风险和刺激经济的?
放水,定向放水!
自2015年开始,高层采用了“大基建”+“棚改货币化安置”。
国开行定向放水,15年贷款总规模2.15万亿;
棚改货币化安置率从9%提高到了30%,此后又持续提高到60%;
货币化安置面积占全国住宅销售面积的比例,从13.6%提升至21.3%;
由此,拉开了一轮轰轰烈烈、绵延三四年的楼市大行情。
时间来到2022年,新一轮的鹰酱加息周期到来。
目前,中美国债息差44个基点,离岸人民币汇率6.39(3月23日)。对比上一轮加息周期中,中美息差28个基点,汇率6.97。
我们只能说——
货币政策有一定的发力空间。央行也还有一定的降息空间。
但降息空间仍然不大,真的不太大。
既然降息空间不大,放在我们手中的、能够刺激经济增长的,还有什么工具?
降准、放水、财政、减税降费……
3
经济增长的压箱宝。
3月11日上午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闭幕后,高层回答中外记者提问时,提起一段和东部企业家的谈话:
“中央政府的政策储备是有的,但需要集中使用。有三项选择,但只能做选择题,就是三选一。
一是大规模投资,也许你们可以得到订单;
二是发放消费券,可能会直接刺激消费;
三是给企业减税降费,稳就业、促投资消费。
他们沉默一会儿,几乎异口同声地回答,我们选择第三项。”
根据“关于2021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22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
预计2022全年退税减税约2.5万亿元,其中留抵退税约1.5万亿元,资金直达企业。中央财政将加大对地方财力支持,补助资金直达市县。
又是给企业退税减税,又是给地方转移支付,钱从哪里来?
薅大户开始!
看看这两天的新闻吧——
央行倒腾几年外汇储备的利润,1万多亿上交了;
中烟、中投等一众国央企凑吧凑吧,把钱添到了1.65万亿。
相比15年的2.15万亿国开行贷款,有人会说2.5万亿的减税降费规模不大呀。
15年的2.15万亿只是贷款,今年的2.5万亿可是真金白银的白给!
留抵退税的1.5万亿是直接给企业发钱,剩下那1万亿也是少交的钱。
什么货币政策,能比得上减税降费?
降准?——我直接投放1.5万亿资金,少从市场提取1万亿资金。
降息?——我不仅不要利息,连本金都不要了。
2.5万亿的减税降费,就是高层应对萎靡经济的压箱宝。
这是一次针对中小企业的,2.5万亿规模的定向放水。
结
定向放水,水往哪流?
有人说,说了半天,原来就是个减税降费。
——与我有个屁关系,与普通人有个屁关系;
——还抵不上棚改货币化安置,起码房价涨了,还能听个响。
来来来,看个下面的的数据吧:
2021年,粤苏浙三省新增减税降费总额暂居全国前三。
全国降税减费总额1万亿;
广东占了1400亿,江苏占了1088亿,浙江占了超900亿。
三个省份,吃掉了全国30%的份额。
前面说,降税减费就是一场针对企业的定向放水。
这也就意味着——
越是产业规模大,产业创新能力强的地区,越容易获得定向放水。
说得再直白一些——
今年减税降费、定向放水的2.5万亿,7500亿依旧要流向广东、浙江和江苏。
这意味着什么?
水流入了粤苏浙,当地企业的经营能力就改善了;
企业的经营能力改善了,当地员工的收入就增长了;
当地员工收入增长了,更大的消费、投资和居住需求就出现了。
每一轮大放水都会深刻改变中国社会,这一次也不例外。
这一轮放水的注脚,就是粤苏浙的强者愈强!
只会有更多的产业资本流入粤苏浙。
——不为别的,这里的税费更低,补贴更高。
只会有更多的产业人口流入粤苏浙。
——不为别的,这里的机会更多,收入更高。
只会有更多的投资机会涌现粤苏浙。
——不为别的,这里的购买力更强,更旺盛。
时代已经做出来了它的选择,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