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政策端和信贷端都在回暖,但如今杭州的二手房还跟个老流氓似的,冻手冻脚。
一季度刚刚过完,靠新房市场谋生的杭州本地自媒体也坐不住了——
整个3月份,共有40个楼盘开出,4盘触发“拼社保”,另有20盘流摇,14盘零登记。
这相当于一个月内,全市多了3017套房源可以随到随买。
1
半数房源流摇,这也算新闻?
一直以来,杭州新房市场都以“货值高、去化快、产品线稳”吸引着开发商和投资者。
尽管整体数据看上去很美,但内部差异已经大到能让人惊掉下巴:
三墩28100元/㎡的神盘,次次开,次次拼社保;
未科绿汀路36100元/㎡的TOD项目,把社保拼到顶格;
奥体“4”字头超级商业加持红盘,就差在门口写着“非社保巨子与汪星人不得入内”…
在全民多军的房投氛围下,绝大多数本地自媒体和购房者将视线聚焦在这类项目上。
反观刚需板块项目,如果不出现维权、法拍或者高位套牢,大伙儿似乎连看都不想看一眼。
至此,红盘出没板块与高端改善板块的重合度越来越高!
然而很少有人意识到:杭州楼市早已和全国一道开启了高度分化模式——
高中签率、去化放缓、倒挂被磨平,已是大多数楼盘当前的宿命。
拿刚刚过去的一季度来说,90%以上的流摇房源位于两类地方:
远郊的临安区和富阳区;
近郊的临平区、余杭区、萧山区外围板块;
尽管其中不乏商业+轻轨的王牌组合,或是绿城、万科物业加持,且单价明显低于市内八区,但一样敌不过流摇的命运。



就连早已和主城区无缝衔接的临平、余杭、萧山,也有项目没能逃脱爆冷下场——
临平新城没有地铁加持的刚需房,单价却能卖到小3万;
余杭塘栖、仁和这种常年游离于主城区规划之外的板块,堪称“房住不炒示范区”;
萧山瓜沥、姑娘桥、临浦的刚需盘,在许多本地大V眼里,妥妥的“你买我推荐,真买我不买”…
整个2021年,全杭州总共摇号755次,其中313次都在流摇,占比超41%;
最极端的,是去年7月中旬,还曾出现过半数以上的楼盘都在流摇。
但全年总体情况却是:参与摇号的家庭已经达到71万,平均中签率只有恐怖的5.1%。
楼市整体预期趋冷也加重了分化态势——
杭州二手住宅挂牌量突破17万套,高居全国前列;
部分板块可观的倒挂空间塑造出“全民打新”的投机氛围。
一些网友揶揄“炒F第二城”,似乎一点儿都不冤。
可这样干促成了以下三个直接结果:
1)恐慌性套现与真实的改善需求叠加;
2)让二手房出货期不断延长,议价能力渐渐走弱;
3)直接打掉了“闭眼摇都是赚到”的普涨预期;
在杭州楼市现有利益传导的模式之下,主城区板块与炮灰板块之间怕是早已形成默契…
2
城市扩张中止,杭州索性“将计就计”
主城板块中心化,外围板块炮灰化,早已成为杭州土地端和二三级市场的最大共识。
换言之,尽管奥体、望江、未科、申花、江河汇、滨江区政府等价高质优的板块红盘与高价地双双频出;
但临安、富阳、钱塘以及萧山、余杭、临平的外围早已成为高价地块的贡品。
房子没人去买,人口导入必然受阻,相关的产业、配套加持动力也会减弱。
简单来说,杭州的城市扩张脚步,事实上已经告一段落了。
最典型的,莫过于临安、富阳、大江东三地的“融杭”步伐明显沉重了许多。
在地铁线路开通前,许多沿线楼盘逮住“融杭”概念一顿猛嫖,各种“同城化”故事讲得软文写手自己都快信了。

然而地铁的开通,还是撕下了这些地段的遮羞布——
越来越多的老八区人民见识了真实的新房入住率;
越来越多的老八区人民逮住了地铁口埋伏的小蜜蜂;
越来越多的老八区人民相信,所到之处宛若另一座城市…
在此插一句,大江东核心区开盘时,曾创下“红盘接力”的记录,按照今天的规则,还得拼社保。
除此之外,余杭、萧山、临平三个近郊区的边缘板块,同样姥姥不疼,舅舅不爱;
包括但不限于——仁和、瓶窑、义桥、戴村、浦阳、塘栖…
它们始终在产业布局、配套落地和观念认知上,始终游离于老八区规划之外。
近年来,杭州互联网、新金融以及网红产业相继遭遇变数,城市“缩表”雪上加霜。
作为一座卖地卖得盆满钵盘的城市,相信早已将这一切看在眼里;
甚至这座城市或多或少地知道,外界时不时调侃它是“炒F第二城”。
老话讲——堤高于岸浪必摧之,杭州为了不当那个浪催的——
只好对核心城区与非核心城区供应,准备了两套完全不同的剧本,辩证统一。
非核心城区反正也不好卖,不如索性让它们发挥最大的边际效益——加快供应步伐!
能迅速回款的迅速回款,不能迅速回款的,负责拉低全市单价、平抑楼市热度;
尤其在调控最严苛的年月,绝对不能触碰顶层决策的底线。
如果全城到处是红盘,楼市哪儿哪儿一片火热,相信杭州楼市离“被干”又不远了。
像深圳那种“价格端香港化,调控端长沙化”,绝对不是杭州期望的下场。
更何况,杭州的产业转型与深圳相比尚存在差距,且供地面积比深圳多了5-7倍。
真像深圳那么去管它,交易端只会比深圳更难看。
作为北上广深之外,取得房票难度最高的城市,杭州没有无差别限售、没有二手房指导价、没有二套房准全款…
我只能说:擅长经商的浙江人,太懂得捍卫流动性到底有多重要!
之所以能在政策面保持如此空间与弹性,杭州真的要感谢炮灰区域板块的忘我护体。
3
杭州新盘,还值得去摇吗?
风口行业接连被干、房地产市场“二八定律”不断加剧,注定了杭州的城市扩张要告一段落。
但乐观点讲,这刚好给了我们一个重新审视杭州城市价值的机会。
1)理性认知城市价值
首先肯定一点:
今天的杭州,既不是部分当地媒体有意无意渲染的“一线城市”,也不同于曾几何时的“上海后花园”。
许多人把这一成就归功于阿里系的异军突起。但如果往深一步去想,你可能会得出不尽相同的结论:
为什么同是互联网大厂,深圳专注于技术革新、北京由门户网站起家、上海擅长专业化服务,而杭州最能玩转的是平台运营?
就杭州而言,其前沿产业形态的最终呈现,更多是根植于浙商文化的深厚积淀。
换言之,只要浙商系的老底子在,即便没有诞生阿里巴巴,也不排除会有其它…
如此来看,阿里的异军突起,既是时代发展的偶然,又是文化传承的必然。
这一点,注定了杭州会成为二线城市中,经济转型最彻底、最成功的一个。
但由于城市能级与职能赋予的局限性,杭州的确距离一线城市还有肉眼可见的差距。
从长线来看,杭州市内八区的房产,仍是全国除北上广深之外,最值得长期持有的资产类别。
2)理性认识城市发展结构
尽管杭州已经先后经历过行政区划调整和城市中心调整——
但拥江发展的主轴并未改变,城西科创大走廊的产业布局并未改变。
加之主城区以湖滨-文教-申花为主轴的老城区,共同构成的城市核心价值高地并未改变。
其它价值板块譬如萧山市北、三墩、勾庄、城东、艮北、笕桥、丰收湖、蒋村、老余杭等等节点型次中心板块,则很大程度上服从于拥江主轴和城芯主轴的价值外溢。
将来,无论是配套加持还是板块轮动,大概率也会在此基础之上全面铺开。
至于钱塘区与临平区的核心板块,有望相对缓慢地融入核心城区一体化发展。
论“近水楼台”,它们很可能还要好于今天余杭、萧山两区的外围。
如果没有更加重磅的变量加持,这一价值结构恐怕是不容易被轻易颠覆的。
3)理性打新,拒绝为了上车而上车
目前的杭州楼市,面临的最大现实有两个:
一是新房市场“二八定律”不断加剧,高倒挂楼盘在抢走风头的同时,也有可能不断抬高真实需求家庭的机会成本。
二是存量房市场挂牌量过高,在恐慌性抛售下形成内卷和冻结。
这样的市场,注定要从疯狂抢房逐步切换至自住+保值属性。
无论杭州业主的房投氛围有多浓厚,炒作功力有多深厚,都难以颠覆这最基础的价值规律。
2022年的楼市大环境,注定会好于2021年,但政策面和融资端的双重松绑,未必就能为杭州业主唤回“闭眼买”的黄金时代。
因此,无论你是刚需还是改善,只要有真实需求,不妨随时行动,板块升级、户型改善,走低杠杆、轻融资路线,基本不会出错;
相比之下,没有房票现攒房票或者为了上车而上车(包括但不限于动用表外杠杆),就得不偿失了。
毕竟,在进一步的政策松绑降临之前,杭州依旧不是一座“落户即可买房”的城市。
无论两年社保还是四年社保,实在太久了!
特别是在这个牛熊转换以及政策、信贷松紧转换都更为频繁的时代,更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