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外

大学生“就业难”,与地产有何关系?

字号+ 2022-06-03 06:07

1马上到6月份了,最难毕业季来了。在我的印象中,自从高校扩招以来,似乎每年都是最难毕业季,但今年更难,难到学子们走出校门都难。 今年,高校毕业生首次超过1000...

1马上到6月份了,“最难毕业季”来了。在我的印象中,自从高校扩招以来,似乎每年都是“最难毕业季”,但今年更难,难到学子们走出校门都难。
 
  今年,高校毕业生首次超过1000万(1076万),为了这1000多万毕业生,据说各高校的校领导都有“访企拓岗”促就业的责任。
 
  按照要求,每所高校的校领导班子新开拓用人单位不少于100家,每个月高校都要向教育部更新就业率。近些年,名校毕业生争相考公考编、进体制内,甚至清北等名校、海归或硕博士高学历人才,挤破头要考中小学公办教师、到街道办工作,甚至要去当城管和协警。
 
  看来,就业真的难!
 
  照理来说,我国的经济体量越来越大,每年至少还能保持5%以上的增长,很多用人单位都在抱怨,有的岗位招不到人。而且,近些年各界都在焦虑我国“人口红利”衰退的问题。从2012年开始,中国劳动年龄人口(16-60岁)开始减少,如今已净减少了超过3000万人。
 
  从2019年到2022年,体现制造业技术工人就业市场供求比的蓝领指数增长了2倍不止。也就是说,很多人不愿意从事蓝领的工作,即便工资待遇可观。2021年,制造业和批发零售业在就业市场上提供了47.4%的招聘需求,求职申请却不到四分之一。传统零售行业更难招人。
 
  为什么高校毕业生就业这么难呢?
 
  2我发现,现在毕业生要么选择传统的高薪行业,要么选择稳定的行业。
 
  前者包括互联网、房地产、金融业、文化传媒等行业,这几年基本上承包了应届毕业生近60%的求职意向;后者就是体制内的机会了,包括下沉到街道、社区等基层的岗位。如果找不到上述岗位,很多人进入自由职业、半就业状态,要么继续考公考编,要么准备考研,要么就没事瞎晃。
 
  啃老的也有一大把!
 
  估计,2020和2021年毕业的部分学生,现在还没有在严格意义上就业。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态势呢?我发现,这与前几年部分行业过度繁荣,并在资本的裹挟下,呈现泡沫化和持续高景象的现象,导致一段时期内高薪岗位暴增有关,给整个市场传达了“高薪岗位很多”的不健康信号有关。一旦挤出泡沫后,就业吸纳能力便迅速衰减,上下游一损俱损。
 
  这些行业包括房地产、金融、互联网、教育培训、文化娱乐等等。它们都是资本运作型行业,也都是政策大力支持的行业。一段时期内,如果出现“政策扶持+资本扶持”,则一定有一段极度繁荣的镀金时代。以房地产为例,2016年-2021年这六年,是地产的空前繁荣的六年。
 
  这六年,房地产体量一直在突破历史最高位,一直在高位徘徊,一直呈现高景气位。
 
  
 
  这段时期,前100名的房地产公司都在“冲千亿、冲万亿”,搞弯道超车、搞规模竞标赛,“高周转、高负债、高杠杆”是标准动作。宏伟战略的实施,除了土地、资金,还要有人才。
 
  开发商高价拿地、高成本融资的同时,也在高薪揽人。正在挣扎的泰禾,其老板黄其森曾吐槽,地产泡沫最大的就是人才泡沫,总裁、副总裁动不动就上千万年薪,一个部门总或城市总可以达到几百万年薪,部门总监的年薪可以达到50万以上,一个普通员工也能达到20万年薪。
 
  俗话说,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房地产上下游关联60多个行业,都滋润地榜着这个大款。
 
  根据2018年国家统计局数据,房地产直接从业人数和建筑行业有7072.4万人,占当时全国就业人口1/10。5809万建筑业员工里,3591万人属于“房屋建筑业”,为商业房地产服务的超过4000万。
 
  
 
  2015年开始,各大房企都在大规模招聘,房地产当时是很火爆的去处,比如说“**未来领袖计划”等。当时,据说招聘报销路费,住五星酒店,年收入60万起步,着实吸引很多海内外的精英。笔者一位博士学历的同事去了,据他说他的毕业学校在应聘者中间是最差的。
 
  那时,但凡高校校招的现场,地产企业排队最长。据我了解,那时候各开发商都在争相做全国化布局,一些依附于地产公司的咨询机构,可以轻松地拿到“城市进入研究”的课题,动辄上百万;围绕地产项目的策划、营销等,也能解决很多人就业,这个分享行业红利的链条很长。
 
  比如,抖音中深圳房产的直播类主播,就有1000多人。
 
  3房地产持续繁荣的另一面,就是金融的超常规扩张。根据麦肯锡公司的研究,中国的净资产从2000年的7万亿美元增长到2020年的120万亿美元,增长了17倍。同一时期美国的净资产只翻了一番,达到90万亿美元。中国净资产高增长的主要原因是房地产大幅增值。
 
  即以土地和房屋为抵押的信用扩张过程。
 
  
 
  也就是,房价、地价不断上涨,抵押价格也不断上涨,推动信用扩张,反过来再次推动地价和房价上涨。2021年,银行业总资产达到344万亿,相比10年前增长158%。天眼查数据显示,2010-2019年的这10年,金融行业新增加了35.8万家企业,相比2010年扩张了2.5倍。
 
  笔者的本科、硕士同学,分别在2000年和2005年参加工作,大多进入了银行等金融机构工作。他们赶上了金融业最辉煌的20年。这些同学中,多数能爬到支行行长、副行长等职位。当然,他们个人很优秀,但是机构大规模扩张,大潮在推着他们往前走,不想当高管都难。
 
  2010年以来的10年,大型银行从业人员基本稳定,增幅不到10%,但股份制银行和城商行从业人员增长了一倍多,信托公司增长了1.8倍,金融租赁公司增长了4倍多,消费金融公司增长了308倍。本质上,这是地产正规融资渠道受限以后,影子银行大行其道的结果。
 
  还有很多并未纳入其中。以深圳为例,该市房产中介从业者大概在6万名左右,但资金中介有12万名左右。
 
  很多从事资金中介的机构,往往冠以某某咨询公司、科技公司之类的名称,但事实上是从事融资、过桥、担保之类的资金业务,而“互联网+”更加方便了从业。
 
  4我们看过去几年房地产的走势,发现一直呈现“高位增长”的走势,或者说“高位徘徊”的走势。久而久之,给市场的信号就是,这个行业对地方政府、对增长、对就业、对财政,非常重要,怎么强调都不为过。所以,繁荣会持续下去,包括开发商在内,没有多少人考虑衰落的问题。
 
  因为,这是不可承受之重。所以,才有了当下多数民企面临的积重难返的局面,
 
  所以,千军万马进军房地产。我们匡算房地产的未来时,往往依据的是,城市化率还有至少20个百分点的空间;买一套房的人,还有第二居所,还有改善住房的需求;改善需求还分“刚需改善”、“二次改善”的接力;货币超发,投资需求潜力还很大,包括本地投资和异地投资等。
 
  还有养老度假买房的需求,为父母置业的需求,生三胎、父母投靠子女、子女投靠父母等需求。这么算下来,房地产再繁荣20年,也不是不可能。金融业、互联网、教育培训和文化娱乐行业也是一样的。在匡算市场潜力的时候,往往依据的是人口有多少,需求就有多少。
 
  有政策扶持,特别是资本的加持,就像房地产一样,这些行业过去几年也进入了快速扩张的时期。
 
  当开始挤泡沫的时候,比如2020年下半年以后,对房地产一揽子长效机制落地(贷款集中度、三道红线、自有资金拿地和付首付),资管新规重创影子银行,资本不再大规模扶持。
 
  再加上,疫情冲击下,老百姓购买力没那么强大了。面对疫情带来的不确定性,很多家庭开始储蓄。
 
  于是,房地产、金融业也好,互联网也好,原来的行业潜力逻辑、经营和盈利模式都变了。按新逻辑匡算,需求没那么大,或一下子消失了,这些行业开始大规模地裁员。
 
  比如,很多房地产企业,把投资拓展团队、城市更新团队撤掉了,整个部门一夜之间就消失了。既然不需要买那么多地了,开发商从前端大面积瘦身,中后端(策划、设计、人力、融资)也跟着瘦身。围绕地产的上下游环节,也开始同比例缩减,包括接济地产的金融业。
 
  互联网、平台经济、教育培训等,也是一样的逻辑。比如,很多互联网公司,也是在一夜之间,就把一个部门裁掉了。这种长效机制式的整顿,是过去从未有的,传导至最下游,自然就是大学生的“就业难”。说到底,过去多年,在政策和资本双重扶持下,这些行业过度繁荣、持续繁荣,创造出了泡沫化生存的景象和惯性,成为了拉高就业预期的罪魁祸首。
 
  如何让整个就业市场,适应后泡沫时代,降低就业预期,这是最关键的。

水库论坛微信社群平台汇集各城市投资大咖,本圈是房产多军众多资深大佬坐镇 ,主要投资城市:重庆、上海 、杭州 、苏州 、杭州、北京、 深圳、 广州  、武汉、 南京、 沈阳、郑州、成都等, 房友自由交流各地投资心得 ,帮助小白解疑释惑, 定期交流楼盘信息及贷款信用卡等申请指南 。 铸造资产长城。抵御纸币通胀 ,集 体智慧打造一个有思想的财富管理交流平台。各省会城市均有群。

水库微信大群:目前是从1群到59群。 1群又称元老院。主要是水库元老在里面。目前可有名额的可免费加入的只有59群。大群免费,原则上每个人只能加一个大群。已经在水库 各大群的,请不要再次加群,以节省群资源。

水库a8群需要验资,净资产达到1千万以上方可入群。 

水库信用贷信用卡交流群:交流各种信用贷信用卡大额申请技巧,使用技巧,撸羊毛实战凑首付技巧。

需要入群的朋友请微信搜索:689574 添加,验证语:入群

相关文章
精彩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