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央视拍摄现场,聚光灯下。
正在细数直系亲属的樊委员,应该想不到这番言论,在后世会成为鼎鼎有名的“6个钱包理论”。
更让他想不到的是,四年后竟然还惹得一众专家在热搜上隔空“打架”——
有专家语重心长建议,年轻人不要掏空6个钱包凑首付;
另一个专家立马反驳:年轻人买房比租房更划算。

此情此景,堪称2022年的一轮真理大讨论,百家争鸣。
不过,万万没想到,第一个把专家建议听进去的,不是年轻人,而是——
地方政府。
1近日,珠海市印发《发挥住房公积金作用支持服务“产业第一”工作方案》(下称方案)。
根据方案,今后职工可以逐月提取公积金,帮助其直系亲属偿还房贷。
这还不算完,除了房贷,还可以提取账户余额的90%给直系亲属交首付。
从首付到房贷,一条龙安排得妥妥当当。这一政策,也被亲切地称为“一人购房全家帮”。

“全家桶”新政的出台,意味着珠海父母们支持孩子买房有了顺畅的路径支持,“6个钱包”能够更好地托举起起年轻人的买房梦。
此招,不仅团结家庭关系,最重要的是,能够盘活存量,让中年职工公积金账户的余额流动起来,撬动大量需求。
大批想上车却苦于钱不够多,积蓄有限的刚需年轻人,终于有机会上车了。
一石三鸟!珠海这次,真是放了个大招。
在我看来,最让人佩服的还是珠海市政府的坦坦荡荡。
此举,无异于承认了所有的“不想买”背后,几乎都是“买不起”在作祟。
只有切实让需求侧的资金变多,才是根本解决之道。
这还属全国首创。
珠海,真真响应了日前高层强调的“各级政府要创造性工作,因地制宜挖掘自身政策潜力”。
不仅如此,珠海还贴心地提高了公积金贷款额度,最高上限可达80万元。
如果你属于高层次人才,那就更好了——
当前,珠海对于高层次人才购买首套自住房,两人贷款额度最高为250万。
光是增加购房资金还不够,降低购房门槛也是必要之举。
最近,珠海爆传最低两成首付即可买房。
不少中介都转疯了,表示不分限购区和非限购区,仅看是否有贷款记录,如果无房无贷,在珠海买普通住房就可两成首付上车。

我们跟一线人员做了核实,确定消息为真。
眼下,珠海的政策之宽松,已经到了罕见的地步。
一边是资金增加,一边是门槛放低,双管齐下,珠海楼市已经开始缓慢复苏。
2 “一人买房全家帮”新政的目的,在于在房住不炒的红线下,尽可能多地刺激本地购买力。
要知道,作为一个主打养老、特区发展红利的城市,珠海坐拥的从来都不是本地市场,而是全国市场。
也正因为如此,珠海一直以来走的都是独立行情,高度依赖外来购买力。
据贝壳研究院发布的《2021新一线城市居住报告》显示,这个小而美的滨海城市,省外客户占比达到了73.5%。
而今年以来,受全国疫情多发影响,人流得到限制,珠海的楼市受到较大冲击。
端午期间,去珠海的售楼处晃晃,就会发现门口停着的车牌不复往日的多样化,清一色都是粤C。
据珠海中原研究中心统计,截至4月底,珠海新房库存面积环比增长4.91%,同比增长31.32%,去化周期超16个月。
虽然仅仅超过住建部的12个月警戒线一些,但这也足以说明珠海楼市的相对不景气了。
像2021年,珠海每月商品房成交都保持在5000套上下,而今年从一月开始至今,就再也没突破3000套。

即使到5月,新房成交去到2962套,环比上涨8%,缓慢爬坡,这一数字也还没有实现大的跃迁。
为了拉动楼市销售,维持热度,珠海迫切需要一场松绑,达到去库存的目的。
3平心而论,珠海这座城市本身底盘很稳。
高端的产业化规划+清晰的城市发展思路+重磅政策利好加码,使得珠海向上的势能极强。
去年珠海,人均GDP为15.91万元,排名省内第2,仅次于深圳;去年人均个税更是超过杭州、厦门、南京等一众强二线城市。

高薪人才齐聚,背后是珠海已经形成了吸引人才的氛围。
过去十年,珠海的人口增速为56.36%,仅次于深圳,力压西安,跑赢广州,排全国第二。
除了高购买力和人口吸引力,珠海的基建也在逐步完善。5月初,珠海发改局提及深珠高铁项目计划今年开展工作,意味着深珠通道已经进一步加速了。
现在,珠海的真实情况,是成交缓慢爬坡,价格在去年的基础上有所回落。
简单来说,就是开发商正在以价换量。

不过,并非所有地方都在跌,部分区域在一片凉凉中已经稳住了。
如,金湾、十字门和横琴,房价同比涨幅分别为3%,1%和1%。

就跟股票一样,越是在冷市抗跌,就越能成为领涨股。
供应紧缺的横琴,甚至出现了二手房价格上调的情况。
热门的荔枝湾花园,同样是一室一厅,从三月份的5.9万元/㎡,微调至现在的6万元/㎡。

当下,正值政策松绑红利期,叠加房企们的年中业绩冲刺期,月内将会有更多项目以价换量。
这一刻,首付二成+价格筑底,已经是珠海入口的窗口期。等这几个月过后,一旦开始收紧,想买都买不了。
虽然是广州的楼市分析,但是这张图很能说明一个共通的问题——
窗口期,永远出现在政策宽松+价格阴跌/横盘期。

普通人,永远不要跟政策调控的大周期做对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