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半年,诸位都不容易吧。
不如,我来给你打打气。
今天的内容,想说的大都是不能说的。
我尽量讲的直白,能听懂多少就听懂多少吧。
1
过去数月,大家都很难。
伴随越来越近的冬天,信心也越来越溃散。
但今天的资本市场所出现的一个信号,令我很难想象——
逐渐溃散的信心,就能跌落到如此地步。
上周初开始,市场面四处传播一篇小作文:防控措施,即将得到大幅优化。
次密接,不再集中管控;
取消航班熔断,入境人员只需5+3;
取消中风险区,取消高风险区人员的7天集中隔离;
不得扩大核酸检测范围,整治一刀切和层层加码……
11月11日,高层发布“优化防控20条”。
小作文的绝大多数内容,被实锤。
按照正常的逻辑,防控措施优化了,笆篱逐步打开了,商品和人员流动逐步恢复了……绝对算利好吧。
憋久了的人民,肯定要去旅游、坐飞机、住酒店、吃美食、报复性消费!
由此,
利好消费、利好航空、利好物流、利好旅游、利好酒店!
11月14日,大A准时开门。
情况与想象中的大不一样!
你以为,防控优化后——
上涨的应该是,消费、航空、旅游和酒店。
包括过去每次传闻放开,酒店旅游、民航和免税这些版块,都会突突突的短线涨一波。
万万没想到,这次防控真的优化了——
大家炒的却是,呼吸机、殡葬和医药。
从新冠药、感冒药、止咳药,到呼吸机、制氧机、血氧机,再到连锁大药房被轮番炒了个遍——
呼吸机和血氧机龙头,鱼跃医疗涨停;
吸入式疫苗龙头,康希诺涨停;
殡葬产业链龙头,福寿园涨停。
照这样发展下去,接下来就轮到吃席概念股“预制菜”了。
金融圈的这帮人,是真缺德。
之前鼓吹大号流感、呼喊放开的是他们。防控优化后,暗搓搓炒殡葬概念的也是他们。
回想2020年,
防控收尾,社会面打开,我们迎来的是报复性消费。
回看2022年,
防控优化,流动性恢复,我们迎来的是极端性防守。
利好出台前的美好预期和利好落地后的冰冷现实,在今天的大A里交汇。
病毒的毒性越来越弱,我们的信心却越来越丧。
2
作为从苦难中走出来的民族,我们从不怕艰难。
再苦,能有49年之前苦?
再难,能有改开之前难?
我们最怕的的是——
方向的缺失和政策的反复。
如果你曾耐心观察过最近半年的市场,你会发现:
近半年的诸多政策,一直处于相对反复和相对模糊的状态。
举两个例子吧。
第一个例子,是关于楼市。
自今年6月份,楼市里已经开始喊口号——
保交楼、稳预期、防范发生风险、解决房企融资问题、促进房地产平稳健康发展。
口号一直喊到现在,要么没有实质性政策落地,要么落地执行有偏差。
民营房企的融资,依旧没放开。
一线和强二线城市的调控,依旧不太敢大松绑。
9月底,央行和银保监会已经明确要求六家国有银行夹带对房地产融资的支持力度,每家银行年内至少提供1000亿的融资支持。
两个月过去了,几乎没有多少信贷流向民营房企。
为什么?
没人敢担责任!
钱放出去,收不回来怎么办?
钱被扔进火坑里,谁来担责任?
8月底,上面一直在强调因城施策。好不容易有类似苏州这样的傻大胆,试探性的松绑了限购,第二天就立即被叫停。
自此之后,就再也没有一线和强二线城市敢打调控大松绑的主意。
为什么?
没人敢当出头鸟!
因城施策的幅度,到底有多大?
万一松绑的多了,与房住不炒的大基调违背了怎么办?
过去五个月,关于楼市——
口号是越喊越响亮,但政策的落地和执行是越来越模糊和失序。
除了楼市,防控亦是如此。
防控的目标很明确,就是“拒绝躺平、坚持动态清零不动摇”。
但动态清零之下,高层还反复提到的一句话——
防止一刀切,保持社会的有序流动。
问题就出在这“一刀切、层层加码”和“拒绝躺平、动态清零”之间,有着宽阔的模糊地带。
宽阔的模糊地带,让基层的执行充满了反复。
出现了一两个小羊人,要不要封城,要不要全员核酸?如果不封城,会不会传播?
算了算了,干脆封了吧。
对方是从其他城市来的,会不会有风险,万一传播了怎么办?
算了算了,干脆赋码吧。
对,这就是过去半年的政策特征。
面对“可紧可松”和“可左可右”的选择时,基层执行都出奇一致的先试探性向“松和右”倾斜一下,然后快速倒向“紧和左”。
——既然没给明确方向,咱可别担责任、可别当出头鸟。
3我的乐观。
近两天,全网铺天盖地的宣传“优化防控20条”和“金融救市16条”。
尤其是“金融救市16条”,被大多数人解读成“大利好”——
史无前例的大救市,房地产有救了!
楼市触底了,市场要变天了,再不买房就晚了!
而我的乐观,并不来自于“防控优化20条”和“救市16条”。
说实话,
我并不认为这两个政策能直接让市场瞬间翻了天,让信心坐上喷射机,让预期直接扭转。
会所里再次人声鼎沸,沙发上挤满了盯着“爱的号码牌”的中年男人。
接下来的这句话,是全文的点睛!
我的乐观来自于——
沉默的那只手,动了。
以敢于承担后果的责任感,向右动了。
比如,“救市16条”。
关于这16条政策的具体内容,很多公号都说过,我已无需多讲。
救市16条,可能并不能带来多大的直接利好。
但它却释放了一个来自高层的明确态度:
你们放心救,出了问题我负责。
之前银行不太敢给房企放贷的其中一个原因是:受两道红线监管,怕开发贷的额度超了。
这次“救市16条”,明确表示:延长两道红线的政策过渡期。
额度放开,你放心借。
之前银行不太敢给房企放贷的另一个原因是:怕放出去的钱,收不回来,谁担责任。
这次“救市16条”,明确表示:对新发放的融资形成不良的,相关人员和机构若已尽职责,可予免责。
出问题,我绝不追责。
更之前银行不太敢给民营房企放贷的核心原因是:国企出问题有人兜底,民营房企没人兜底。
这次“救市16条”,明确表示:对国有、民营等各类房企一视同仁。
民营房企,也是儿子。
说实话,
救市16条,那些繁杂的政策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态度和方向。
——就要明确救市,后果我来负责。
同样的态度和方向,也体现在“防控优化20条”上。
这次所优化的20条防控政策,具体的措施重要么?
当然也重要。
但更重要的是,它释放了一个明确态度:
经济账,也同等重要。
之前提及防控政策,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既要算经济账,也要算ZZ账”。既要还要的选择中,基层执行出于“不太敢担责任”的考量,往往“只算ZZ账,不算经济账”。
但这次,高层的态度非常明确:现阶段的经济账,也很重要。
对,我的乐观就来自于以上。
很多事情,有人负责了,很多事情有人敢出来担责任了,方向和态度明确了。
再面对“可紧可松”和“可左可右”时,不仅仅是只有“紧和左”的选择了。
结两个月之前,几乎各行各业的人都常说一句话:
会开了,就好了。
为什么?
为什么都在等开会?又都在等什么?
等的就是态度和方向的确定与明晰。
中国人做事,向来讲究的是彼此信任。
越是自己人,越是相互信任。
越是相互信任,效率度就越高,就越敢大刀阔斧的干。
会开了,新团队组建好了,信任度也更高了。
因为有了更高的信任度,经济政策的执行和落地过程中,就会比之前少一些束缚,多一些效率,少一些摩擦成本,多一些方向感和确定性。
有些话不能说的太白,你懂的。
最后,还是那句话:
我从未像现在如此乐观,未来的每一天只会比过去更好。
除此之外,
我们除了乐观,似乎也没有其他的选项。
毕竟作为一个普通人,是无法靠做空自己的祖国而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