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当下而言,中国外贸企业在供应稳定后还能抢回订单,那是因为工业体系以及当前低成本支撑下还具备质量优势与价格优势
但未来呢,靠什么?
今年10月份,IMF再次下调了2023年全球经济增速预期。
全球经济增长率从2021年的6.0%下降至2022年的3.2%,而对于2023年这个数字则来到
—— 2.7%。
如果剔除掉08年金融海啸以及20年新冠最严重的阶段,那么2.7%的增长率则意味着
—— 这将是2001年以来全球最为疲弱的增长表现。
如果用一句话总结就是,明年全球多个地区经济都很难,其中欧洲、美洲尤为明显。
有人说,管欧美干嘛,我们这边独好就行了。
想的确实很丰满,但现实却非常骨感。
毕竟在全球扮演生产制造角色的我们,理论上在全球消费国面临衰退时,很难这边保持风景独好。
原因很简单,欧美经济衰退引发消费下坡,而其消费下坡则降低对全球商品货物的需求,需求下降则势必降低商品进口。
重点来了,欧美进口的另一面则是我们的出口,所以接下来新兴国家的出口贸易也势必抗压。
而事实上,这种抗压已经出现了。
不多比比,先看我们的出口情况,如下图
下,2022年11月我国出口总额同比为-8.7%;
人民币计价,出口同比则为0.9%。
两种计价方式,你可以说美元计价中有汇率因素干扰,但人民币计价的出口降速却是实打实的。
总结一下就是,现在出口抗压,但中长期的未来依旧要抗压。
众所周知,出口作为我们经济马车中重要的一条腿,难道等待它的结果就只有被硬生生折断么?
看到这儿,再结合近期的数据,相信不少人已经对出口失去信心了。
但有没有另一种可能,改写出口颓势?
有,很直接且很暴力,很野蛮也很鸡血,其中最重要的就是
—— 努力拿回那些原本属于自己的订单。
相信这两天大家都已经看到了,近日以浙江为代表的多支企业奔赴海外,开展商务贸易洽谈。
很多人可能不理解,明明可以电话沟通,为啥这时候非要见面谈呢?
原因很简单,我们接着往下看。
在这之前,对中国工厂而言这个最大的意外是什么?
是因为出现传染导致工厂停产,继而不能履行合同。
而对于企业进出口而言,最重要的点是什么?
—— 稳定的供应
在这一年里,为什么的有部分东南亚国家出口出现了超高增速?
—— 他们的供应更加稳定,取代了部分原本属于中国的出口
而如今这个最大的意外已经解除了,可之前反反复复的教训,让老外一直不敢完全相信。
那么如今我人都站在你面前了,人与货物的自由流动已不受限制了,老外对供应链的担心就自然打消了。
所以看到这里你也就明白了,企业代表团出海洽谈是为了一件事
—— 用事实告诉外企我们的封锁结束了,以前那个高质量稳供应的供应商真的满血回来了。
所以网上说"出海抢订单"这种说法不恰当,准确一点讲就是出海拿回那些原本属于自己的订单。
过去一年里由于E情的原因导致我们出海供应链的出现过多不稳定,而这又直接使得我们丢掉不少订单。
而如今的放开宛如给中国出口注入强劲的针药,通过拿回更多订单对冲全球需求的下滑。
当然聊到这里,相信大家会不由自主的想到前文提到同为加工出口的竞争对手们,以越南为例。
近几年随着国内人工成本的上升,不少的低利润产业及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纷纷出走东南亚,其实这已是不争的事实。
尤其在今年,越南更是忽略新冠疫情彻底开放,凭借率先恢复生产拿到了更多海外订单。
于是不少人担心越南的崛起,会抢走中国世界工厂的地位。
二战后先从美国转移到欧洲日本,再从欧洲日本转移到亚洲四小龙(韩国、中国香港、中国台湾和新加坡),再从亚洲四小龙转移到中国。
每一次转移都是产业资本基于成本最小化、利润最大化的转移,那么中国是终点么?
很显然不是,毕竟方眼全球看还有更多成本更低廉的生产制造国家,而实际上部分产业也已经出现了产业向东南亚转移的苗头。
只是中国由于过去几十年的制造积累优势,会使得这次全球制造转移周期不能一蹴而就。
可随着转移产业的品类变多,随着产业转移的逐步高端化,东南亚国家的外贸出口代表便于我们的外贸代表形成了直接竞争关系。
随着越来越多国家竞争订单,进口国要么看谁的质量好,要么看谁的价格更具优势。
所以就当下而言,中国外贸企业仅保证供应链稳定后就可以拿回订单,那是因为工业体系以及当前人工成本支撑下的质量优势与价格优势。
但未来呢,随着别国在部分领域的成熟,同时叠加更低的用工成本,我们还有什么优势呢?
要么产业升级,继续向上突破,跟东南亚国家错开赛道;
要么留在中低端产业,跟东南亚的新势力继续内卷。
比谁起得早,比谁睡得晚,比谁能吃苦,比谁价格卖的更低……
虽然中国外贸企业还有出海抢订单的实力,可事实上留给我们搞产业升级的时间却真的不多了。
但外部的技术封锁问题,内部的贪F问题,随便拎一个出来都让人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