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你们有没有感觉,最近物价涨的有点脱轨,
从杭州到三亚、北京、石家庄的机票从元旦开始就奔4位数去了;
杭州《阿凡达》提前点映的票都是两百以上,最贵的竟然要卖358一张;
这是要把过去三年的钱一次性赚回来吗?
国人有个毛病,啥都“囤”,往好了说是“未雨绸缪,有备无患”。
有人03年屯的盐,现在还没吃完。
这几天又在各个平台疯狂囤药,晒药,往嘴里塞抗生素,把整个药店都快搬空了。
还有人怕阳一天吃了八种药造成肝损伤进ICU。
连花清瘟从12块5涨到100;
抗原试剂从3块涨到30;
N95口罩,从29块9涨到了199。
放开之后14亿人最紧要的药品和医疗物资,一夜之间6倍、8倍、10倍地涨。
而我们11月的CPI,也就是居民日常消费品价格的同比涨幅只有
1.6%!
经常听到有人说你以为我是吓大的?说真的很多人还真是被吓大的。
拿布洛芬来说,这药其实一板子就足够了,买多了全是浪费。
大家可能不知道,原料主要来自于中国,一半以上产能在新华制药。新华制药年产能超过8000吨,出口超过3000吨。
8000吨相当于33亿人退烧药的量。
就是这么大的供应量,硬生生被囤涨价了。
并且这一次如果没有强令严查,价格回稳可能不会是一两天的事。
因为供应链和配送连掉链子了。
突然放开,小洋人激增,生产端和配送端都是人员密集型产业,供应效率和配送效率都会大大降低。
而此时此刻,需求却突然爆发。
于是就出现了药品和物资被挤兑的情况。
现在,就连中国医药企业前五名的北京、江苏、山东、浙江和广东都药慌了。
原材料、生产商、配送物流、药店,整个供应链都在承压。
这几天有一帮囤药的人被大家骂上了热搜。
这帮SB在歪屁股APP某书上,教人用APP定位改到一些偏远的边陲小镇,贫困地区,疯狂买那些还有库存的药房的退烧药,买了药后让外卖员给他们发快递。
用这种方法更换多个账号大量囤积小洋人所需的药品,
一个账号几十盒,上百盒的抢购。
连治腹泻脱水的蒙脱石散都薅掉,简直不留活路。
目前已经买空很多边陲小镇。
广西的百色、防城港、龙州、来宾、灵山、乌鲁木齐、云南等无一幸免。
服了,你们从南宁、昆明囤还不够吗?连边陲小镇、贫困地区都要抢!
不要说很多贫困地区多是留守儿童和老人了,
过去三年,为了防止偷渡,边陲小镇一封就是一年。
你们在隔离,他们是在玩命。
现在放开了,在那种地方把必须的药品都抢走,
会死人的好吗?
大家为什么气愤,
现在这种供应链和配送链低效的情况,这些地方的药品和物资,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送到。
当大城市都短缺的时候,这种边陲小镇、贫困山区,很可能一个月两个月拿不到药。
接下来我们面临的还不只是药品口罩价格上涨,
而是蔬菜、食品这类生活必需品的漫天涨价。
说实话,放开的很突然,半个月前,很多城市还处在封闭和半封闭的状态。
突然放开了,别说我们的免疫力需要适应,产业链供应链也需要时间修复。
参考2020年的武汉和2022年的上海,
放开后4个月,货运才恢复至疫前水平;消费业、服务业和客运至今仍未恢复至疫前水平。
这其中受冲击最大的住宿餐饮业,要从下滑7成的低谷回升,2020年武汉放开一个月之后,全市5万多家餐厅中,只有13%恢复堂食、45%恢复外卖。
这三年,很多产业一时无法回到2020年之前,因为产业供应链已经大规模缩减。
以餐饮为例,根据窄门数据,
疫情前我国餐饮门店约1000万家,2020年为879万家,2021年再次下降为863万家。
餐饮门店缩减近14%,相应地原材料供应、食品加工商供应,整个餐饮业产业链都在缩减。
现在的问题偏偏是这个节骨眼放开了。
春节前放开,就是要让大家消费一把
三年没回家的,都回家;
三年没走亲访友的,串门去;
三年没聚会叙旧的,聚起来。
总之今年春节,消费你们得带起来。
去年春节,因为YQ,水妹、葫芦娃、拓海都滞留在了杭州。
我已经一年半没见父母了。
很想很想家!
很多在外的游子应该跟我是一样的心情。
今年,必须回家!
过去三年春运的客运量只有19年的三分之一,
今年,在三年的思想之情和放开之后对家人的惦念之下,
很可能会恢复到三年前的春节客运量,
直接暴增三分之二的量。
今年春节,亿阳迁徙不是一句玩笑话。
以往春节物价上涨10%-20%很正常,
今年,大概率会是一个超越以往的物价大涨之年。
人员流动量大规模增加,走亲访友、聚会玩乐,春节消费需求大增。
突然放开和爆发式的春节消费会把供应链直接干趴下。
除了上面提到的供应链的缩减和待修复、甚至中断。
突然放开的快速感染,直接导致劳动力大量短缺。
生活物资和服务类的供应链都是人员密集型行业。
根据同花顺的推演,全国80%的省市都将在1月份沦陷。
1月,就是这么酸爽、
春节消费大增却赶上了劳动力短缺和供应链修复。
涨价,在劫难逃!
在价格上涨的因素中,
排名第一的是需求增长,占比40.7%。
第二是供应链中断、占比32.3%。
这两大因素合计占比73%,对价格上涨起了决定性作用。
1月,两大因素相撞。
大概率会爆发“结构性通胀”。
核心生活物资,例如鸡鸭鱼肉、蔬菜水果等要狠狠涨价了。
不过,你们要问我2023年是不是大通胀之年。
水妹只能老实回答:
不确定。
有两种假设:
第一种,病毒不断变异、供应链难以修复到疫前水平
病毒可能会变异,不断传染,或者供应链无法修复到疫情前的水平。
这种情况劳动力短缺和物资涨价会一直存在,那么生活必需品以及必须型密集型服务业,比如蔬菜水果、打车出行、快递物流这种,很可能会涨价。
结构性通胀的情况也就很难改变。
第二种,大规模感染之后下降
一旦趁着春节大规模感染之后,病毒乖巧了也不变异毒性也变弱了,对工作、生活影响越来越小的话。
劳动力充足、产业链修复、配送链通畅,
如果是这种情况,企业主们,你们得被卷死。
毕竟外需疲软、内需也还不太行。
有人说,
YQ是这个社会发展的坎,总要付出点代价才能过去。
通胀又何尝不是经济运行的坎,不是老百姓的坎,不是社会发展的坎。
也要有人、有企业、有国家付出代价。
病毒再轻,也是传染病,也有0.01%的死亡率。
通胀再小,物价也要涨,也会影响很多普通人。
2022年最后一个月了,希望我们都平安健康。
即使生活甜中带苦,我们也能苦尽甘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