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不平凡的2022,大碗团队走过25座城市、实地探访近千个楼盘…只为能给百万碗粉带来最真实可靠的一线市场分享。
大家的陪伴,就是我们足底沾泥、越过山丘的最大动力!
2013年,安徽一姐们儿花1万8买了枚钻戒,老神气了!
万万没想到,十年后套现时想卖180都费劲。
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这回总算没骗我,因为你想卖都卖不掉。
在房圈儿里,能跟“高价钻石回收”最有一拼的买卖,必须是回老家买房,没有之一。
万万没想到,八成老乡不捧场
春节前夕,58同城和安居客联合发布了一份《2023春节置业意向报告》。
如果不出意外的话,今年返乡置业热度又得出意外了——
69.5%的受访者明确表示愿意在工作城市购房;
13.4%的受访者打算在工作地的周边城市买房;
真正有意在老家或老家省会买房的只有17.1%。
超八成老乡没打算返乡置业,大型一边倒现场,莫过如此。
不知道老少爷们儿是看透了还是亏够了——
什么5万首付上车、贷款利率一降到底、赠送全套家电、买房抽奖送汽车…
反正管它三四五线城市的楼盘把利好和优惠吹出花来,大伙儿似乎就是不为所动。
还记得2019年春节,有打算回老家买房的老乡比重能有52.7%;
到了2020年,这一数值被拉升到了68.6%,绝对是返乡置业的高光时刻。
不过2021、2022两年,返乡置业意愿就腰斩到了不足40%。
你要非得赖大伙儿都“就地过年”去了,确实无话可说。
可直到2023年,大伙儿的返乡置业意愿再次腰斩,还想让“就地过年”背锅,天王老子来了好像也说不过去。
再说句扎心的,2022年接近40%的人有意返乡置业,也仅仅是“有意”!
根据克而瑞去年三月的一份统计数据显示:
三四线城市2022年春节期间成交同比下滑了约四成——
像江苏常州、徐州这类强三线,不少楼盘日到访量只有1-2组;
隔壁浙江的绍兴、温州不少楼盘一声长叹“只完成了节前定下KPI的20%”,以价换量都换不动…
到了洛阳、曲阜、开封、清远、常熟这类城市,春节去化就更加一言难尽了。
回头再看看近40%的“返乡置业意愿”——
嗯,上嘴皮碰下嘴皮打嘴炮,比真金白银哐哐砸进去可容易多了。
说到天边去,还是钱包最诚实。
反观今年,大伙儿直接摊牌了,不装了:
返乡客流同比上涨38.9%的同时,有意在老家买房的亲只剩17%。
这跟我回老家后的主观体会不能说十分相似,只能说一毛一样:
譬如,询问老家置业攻略的少了,打听跨城买房大法的多了;
譬如,小年轻留恋故乡的少了,老年人愿随孩儿远走高飞的多了;
譬如,愿意把杠杆加到老家的少了,愿意齐心协力加杠杆升舱大城市的多了…
好巧不巧,今年就连死磕返乡置业群体的情怀广告也比以前少了好多。
笔者一位干销售总的老同学是这么解释的:
前些年转化效果很不理想,加上今年的观望情绪格外浓;
冤枉钱能少花就少花,能不花就不花;
关键是想花也没有,上头不愿批。
没办法,老乡们早被割韭菜割出后遗症了…
返乡置业的买卖,为啥越来越难干?
大年二十七凌晨,我拖着笨重的行李箱走出高铁站。
拉活儿的司机师傅是个健谈的北方“侃爷”。
他告诉我,儿子儿媳都在天津工作。
除天津北辰宜兴埠买了一套自住房外,结婚那年在河北邯郸老家也买了套“婚房”。
但四五年过去了,邯郸的房子每年只有春节回来住几天。
正月初七,儿子儿媳回天津时,都要用一块块布料将家具家电罩好,免得落灰。
眼瞅着孙子过两年要上小学了,着急在天津城六区买套学区房,可邯郸这套“婚房”死活卖不出去。
回家几日,我发现类似情况在同学中有、在邻居里有、在过往的同事中也有。
司机师傅说的两句话让我印象尤为深刻——
“每年这会儿都在高铁站趴活儿,每拉仨人,就有一个是从大城市回来的小年轻…”
“念过大学、年富力强的都走了,咱这三线小城的房价还能涨,不是扯吗?”
到了2023年,大家对“返乡置业”这趟买卖集体死了心,是有原因的。
尽管如此,还是有人飞蛾扑火。就比说小我10岁的表舅——
大专毕业后在我们省会石家庄工作,跟24岁的“未来舅妈”也到了谈婚论嫁的时候。
去年十一期间,舅姥爷一把拿出开养鸡场攒下的68万元,在老家十八线县城全款买了套大三居。
我百思不得其解地问道:“一把拿出70万,在石家庄付首付不香吗?”
结果表舅一句话说出俩理由:
“每月老想着还房贷,不想这么过,再说石家庄我也不可能待一辈子,总要落叶归根…”
唉…不差钱儿的老乡还是有的。只不过,像我表舅这样愿意“斥巨资、买小城”的已经是个案了。
再说一遍,到底什么样的房子真正有价值?
抛开繁文缛节,我们只看三点:
能对接优质就业与优质配套;
常态下具有变现能力和议价能力;
持有阶段能产生可观稳定的现金流。
三四五线城市的房产,成功地避开了上述所有。
许多大城市搬砖、小城市买房的老乡,在过去几年时间里身体力行地见证了——
拥有一套住不了、卖不掉、租不动的房子,到底有多尴尬。
背后的道理说来并不复杂,就是产业面貌转型、地方债务压力、资产价格走低,共同加速了年轻人口流出。
任何优质产业与公共服务形成质量与规模化,都需要足够多的活跃群体支撑。
一旦人口存量低于临界值,那么产业、配套便会萎缩;
而产业与配套的萎缩,反过来会再次刺激人口外流。
这一切,几乎和人口趋势一样,是不可逆的。
人口负增长时代,是头部城市的“相对利好”
这话多少有点儿反直觉,但大伙儿不妨想想——
为啥美国的“铁锈带”会有那么多1美元就能拿下的独栋别墅,但纽约、硅谷的房价中位数却能轻松干到100万美元;
日本和韩国明明多年前就已经进入人口负增长,可首都圈的人口和住房需求却不降反升…
因为无论是西方国家工业化驱动的城市化,还是我们国家城市化推动的工业化——
在发展到一定阶段后,都会走向“小城人口向大城集中”的历史必然。
来!看看下面两张图体会一下?
尤其在我国,别说大小城市资源、产业、人口出现“一边倒”,就是大城市与大城市之间也常常卷得昏天黑地。
前不久,杭州撒钱8个亿,成功地将一汽奥迪总部从长春手里截胡;而远离重磅市场端的长春,几乎束手无策。
再看看大城市与部分小城市间的操作,则更是云泥之别——
早在去年12月上旬,大规模封控刚刚结束时,杭州、苏州、宁波等地就急匆匆地包机组织当地企业去国外组团抢订单;
反观一些小城市,却玩起了严格封控时期的习惯操作,看得人一愣一愣的:
湖南省邵阳县曾发布通知(现已删除):春节期间,倡导大家非必要不返乡,避免跨地区探亲、旅游,尽量减少出行。
黄山市屯溪区一小区甚至要求外来返乡人员主动前往物业报备,姓名、身份证号、联系方式、是否羊过,全部登记在册…
要不是反复确认上述通知发布的时间,我真以为自己穿越回了农历虎年。
难怪大伙儿能想得那么开!
2022年,全国楼市开启大规模、系统性救市,且存量市场价格端出现下滑。
本质上,相当于抹平了大小城市间置业的机会成本与货币成本。
2023年的方向已经明牌:就是要集中精力搞钱、拼经济。
如果可以,在一座距离人、距离钱都更近的城市安家,当然是近水楼台先得月。
至于返乡置业的价值支柱——情怀牌与亲情牌,实在难以量化。
或许,经济的发展规律早已决定了,大多数人的乡愁都是奢侈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