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前,我去县城修了下电脑,顺便把县城好好的逛了逛,
不逛不知道,一逛才发现——
小县城早已不似当年,虽然没法比大城市,但也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肯德基、华莱士的炸鸡汉堡,已俘获孩子们的胃口;
蜜雪冰城、茶百道的奶茶,在县城扎下了根;
电影院好几家,大影院的规格和大城市的不相上下;KTV就更多了;
商业综合体,早已在县城新中心、老县城经营了,还有几个在建的;
美团、饿了么都进来了,上班吃饭靠外卖早就不是大城市的现象了;
道路更宽,交通标识、摄像头增加了,堵车、停车难已不是新鲜事;
顺丰、申通等快递的网点已经有了,在小县城也能通过网络购物获得同样的商品。
…………
如果不是耳边飘来的乡音,我都怀疑我是在某个三四线城市,而不是某个南方小县城。
小县城的消费和生活,已经被大城市的消费文化同化了,人间烟火气十足。
随着村村通公路、村村通宽带、家家通自来水,农村的基础设施已大为改善,农村也被融入其中了。
农村有电商物流服务站,在农村也能通过网络购物获得同样的商品。
六十多岁的长辈们,闲来没事刷抖音也能刷一上午;
孩子们玩新潮的玩具、玩手机,和城里的孩子没区别,过年还吵着大人放烟花;
年轻人从大城市回家过年,不少是开着城里买的私家车回来的。
我们可以发现,
城乡的数字鸿沟正在缩小。
在基本生活、网购、互联网等这些方面,小县城和大城市正在持续趋同,
县域城镇化,算是小有成绩了。
我们把时间线拉回到五六十年前——
那个年代,大城市的年轻人是往农村跑的,而且是官方鼓励推动的行为。
但是,这是特殊经济社会条件下的逆城市化状态。
那个年代,农村就像是一个巨大的蓄水池,源源不断地接收着从城市来到农村的知识青年。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陆陆续续有近2000万“知青上山下乡”,超过当时十分之一的城市人口到了乡村。
那个年代,我们国家搞工业化既缺资金,又缺技术,还缺人才,更面临极其严峻的安全压力;
一旦工业化产生危机,经济增长就会乏力,城市人口失业压力持续加重,城市提供不了那么多的就业岗位,
而且,城市的粮食等资源还是依靠农村供给的。
怎么办?只好从国家层面进行意识形态上进行鼓励推动。
说到底,当城市发生大规模失业问题,就把失业的知识青年转移到农村生产自救,缓解城市资源严重不足的问题,城市危机实现软着陆。
那个年代,农村不止是蓄水池,更是资金池。
有学者认为,从1953到1986年,国家通过工农产品间的价格“剪刀差”为工业生产汲取了大量的农业剩余;据统计,这期间至少从农民手中拿走了5000多亿以上。
用官家的话来说,就是——“国家要搞工业化,就得积累,这就得让一部分人做出牺牲,ZY反复讨论,决定只好让农民作出牺牲,作出贡献”。
正因此,导致城乡差距不断拉大,城乡二元结构体制彻底形成。
从上世纪80年代起的很多年内,
吃“商品粮”、享受城市服务的城镇户口就成了无数人的梦寐以求、终身奋斗的目标。
那时候,城镇户口就是香,就像现在的北上广深的户口一样。
那是多么渴望成为城里人,多么渴望改变命运。
这一切,正是我国城镇化进程的起点。
如今,中国城镇化进程,已经到了新的发展阶段。
下面这组数据是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数据:
从新中国成立时的10.64%,到刚改革开放的17.92%,再到去年底的65.22%
——中国的城镇化进程,早已爬坡过坎,走向新的高度。
与此同时,中国城镇化的思路更加与时俱进——
改革开放之后是“严格控制大城市、积极发展小城镇”;
新时代以来是“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一方面,这些年,大部分省份在推强省会战略,国家部委批复了7个国家级都市圈,不少一二线城市大搞都市圈和同城一体化;再者,城市的行政等级越高,资源聚集程度和控制能力就越强,
一句话总结——大城市在经济中的地位更加稳固,大城市的资源更加聚集,马太效应会更强烈。
另一方面,国家又在力推以县域为载体的城镇化,发挥县城连接城市、服务乡村作用。
再看看,小县城与大城市的数字鸿沟明显缩小,物质生活上日渐趋同,
又一句话总结——小县城在城镇化发展中显得如此独特而重要。
如果把大城市比作天梯,小县城算是天梯之下的安全网,
进不了大城市,至少还能去小县城。
去年12月,权威人士说了一句话,在今年1月的达沃斯再强调了一遍
——房地产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并且还给出充分的论据——未来一个时期,中国城镇化仍处于较快发展阶段,有足够需求空间为房地产稳定发展提供支撑。
大家普遍关注的是后面半句,
但是,关键在前面半句——“中国城镇化仍处于较快发展阶段”。
他在上世纪90年代初提出过一个著名观点——未来20年驱动世界经济增长的力量只有两个,中国的城市化和发达国家高技术的扩张。
确实如此,城市化发展了这么多年,中国经济规模也较快增长了这么多年。
一个人所共知的事实是,去年的经济失速了
那么,今年的增速怎么提上去?
关键举措之一,就是继续保持较快的城镇化,继续想办法释放内需促消费。
我们再看看权威人士的部分经济思想:
城市化派生的投资和消费需求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转向城市成为市民,是消除二元结构的根本出路,也是扩大国内需求的主要依托。
这些年,搞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棚户区改造……无不是在释放内需促消费。
如果生了二胎三胎,不再买套房也得换套大的,
如果结婚没有房,丈母娘不答应,大城市没房,小县城总要有一套吧。
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转向城市成为市民,这岂不是巨大的住房需求?
理论上,确实“有足够需求空间为房地产稳定发展提供支撑”。
只不过,城镇化的速度很难还像以前那么迅猛了。
城镇化率在达到一定高度之后,就是挖潜阶段,
需要更多更强有力的经济和社会政策,刺激推动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
也必须逐步彻底去除城乡二元结构体制的束缚。
回到个体视角——
对大部分人来说,特别是年轻人,
只要有条件有能力,还是会去大城市的;
条件能力不足的,去小县城也未尝不可。
然后,在城里买房,在城市结婚生育,落个城里户口;
习惯于城里的物质生活,在职场内耗内卷。
或许躺得默默无闻,或许卷着出人头地。
这一切,不止是为了自己,也为了下一代。
父辈大多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或农民工,我们这辈人站在父辈的肩上进城了;孙辈则是站在我们这辈人肩上,出生在城里。
俗话说,穷不过三代,
还是一代人做一代人的事吧。
我本乡村布衣,大城于我何加焉!与时偕行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