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要逆风翻盘?!
近日,地产股突然火力全开!京投发展直线拉升冲击涨停,紧接着,财信发展、华发股份、中交地产、滨江集体、大龙地产等集体跟涨。
都说春江水暖鸭先知,资本市场的大涨必然离不开利好的到来。
这不,前脚看到地产股大涨,后脚就传出会有地产相关的文件出台:一个是全面取消核心城市的限制性政策;另一个则是推动融资协调机制的落地。
当然,会有这么大的动作传出,离不开3月22日那场大会,来看看都说了什么:
会议指出,房地产产业链条长、涉及面广,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去年以来,各地因城施策优化房地产调控,落实保交楼、降低房贷利率等一系列举措,守住了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要进一步优化房地产政策,持续抓好保交楼、保民生、保稳定工作,进一步推动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落地见效,系统谋划相关支持政策,有效激发潜在需求,加大高品质住房供给,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要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趋势和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变化,加快完善“市场+保障”的住房供应体系,改革商品房相关基础性制度,着力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
注意几个变化,首先提出了房地产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相当于定了个调,房地产与每个人息息相关。
怎么理解?社会层面来看,政府通过卖地和收房地产税,占据全国财政收入的约35%,这些钱通过基础建设的方式,反馈在学校、地铁、医院等公共设施上。
像你平时坐地铁和公交,你以为全国有几家是赚钱的,大多都是地方城市在补贴;还有上医院看病时用的社保以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等,哪一个不与每个人相关。
而买房更多是一种形式,间接的为城市做贡献;反之,社会好的基础建设也在为你提供服务。
至于个人层面,对于买房的家庭而言,一旦买的房亏了,对于家庭而言就是财富缩水。所以,房地产与每个人有关一点也不假。
另外,市场+保障两个词结合,双轨制出来了。未来可能会看到市场的归市场,保障的归保障。
有好品质的商品房让有钱人去买;至于仅有刚性需求的,就等着往保障房这条路上走。
最后,完善变成改革,政策救市力度会更大。跟今年政府报告中提出的完善商品房相关基础性制度,此次大会的改革两字明显分量更重。
可能会出现一些颠覆性的制度改革,譬如预售制可能要退出市场了,现房销售重新回来;房屋保险制度也要来等等。
看到这情形,心里暗道:难不成2024年楼市真要来一把爽局?
你还别说,这次大会给出的内容,可以说直接给房地产定调了。
首先,“系统谋划相关支持政策,有效激发潜在需求”。也就是说,过去政策救市并没有达到预期。
当然,我也不是瞎说,来看一下去年一整年的数据:你看,2023年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仅111735万方,创下近十年新低!
同时,全年全国商品房销售金额约为116622亿元,跌破12万亿元,梦回7年前。
更要命的是,2023年全国商品房库存量达67295万方,创下2017年以来新房,算上这年,也是连续四年商品房库存量上升。
说实在话,过去一年的政策救市不成功。
那怎么激发需求?无非就是买房门槛要更低,买房成本也要更低,来降低买房的先决条件。
譬如,新一线甚至是一线城市的核心区域,限购、限售等是不是可以打开了?增值税等税费是不是可以免的更多?还有LPR有没有可能降的更多等等。
另一关键句:“加快完善‘市场+保障’的住房供应体系”。
粗暴一点就是泼天的富贵终于轮到普通群众了。为什么这样讲,看到市场和保障两词结合在一起,想到了今年政府报告中的多样化一词。
直白点说就是口袋中有点资金的,自己下市场去混,买高品质房子;实在没能力的,政府直接下场给你提供保障房。
问题是怎样让这一底层部分群体留下来?
在今年3月5日的政府报告中提及,把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摆在突出位置,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完善人地钱挂钩政策,让有意愿的进城农民工在城镇落户,推动未落户常住人口平等享受城镇基本公共服务。
据国家统计局调查,目前仍有1.7亿进城农民工和随迁家属尚未在城镇落户,所以,未来以住房保障为核心来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也就是新型城镇化发展趋势。
但这种双轨制同时进行利弊明显。虽然是保障了普通群众,但前提这个量是天量的,像新加坡就是4-5:1商品房,未来势必会影响商品房价格。
所以,我有点不看好。
最后一点:“改革商品房相关基础性制度,着力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
这句话分量很足:改革、基础性制度、发展新模式等,指向性更强。其实关于这句话,看过3月大会时问答心里就有答案了。
完善房屋从开发建设到维护使用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机制,这是一项系统性很强的工作。在供应方面,要改革商品房开发、融资、销售等基础性制度,有力有序推行现房销售。在使用方面,要加快建立房屋体检、房屋养老金、房屋保险等制度。”
乍一看,像极了加在人身上的一套东西。体检、养老金、保险等等,弱弱问一句,这是房屋拟人了?
以后你的房屋有了保险,坏了有钱赔;定期体检,更换外立面啥的,保持在二手市场的价格等等,这一系列措施,让购房者买房欲望更高了。
还有,把公摊取消,你买的房面积更多,是不是更爽;预售制退出,以后开发商造一点我付一点钱,以后也不会还不了贷等等。
这么一搞,还挺有意思。
真不开玩笑,再不集中救市,可能真扶不起来了!
你看3月22日那场会议内容,其本质还是针对需求端的激发,只为了获得更多增量购买力。
瞅一眼今年1-2月份数据你就能理解,为什么这么迫切了:
1-2月,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11842亿元,同比下降9.0%,其中住宅投资8823亿元,同比下降9.7%。
1-2月,全国新建销售金额9227亿,同比下降32.7%;住宅销售面积9559万方,下降24.8%;全国住宅新开工面积6796万方,下降30.6%;新开工面积只有销售面积的七成。
同时,2月份国家统计局的国房景气指数为92.13,1月份意识历史新低2月份再创新低。
更深究来看,一些头部城市的日子可是真不好过。
2月,深圳二手住宅成交套数为1800套,1-2月成交套数累计同比增长36.8%,但2月二手住宅价格环比下跌0.27%;
上海2月二手住宅成交套数为6600套,本月二手住宅价格环比下跌0.33%;北京2月全月二手成交约6300套,二手住宅价格环比下跌0.49%;杭州2月二手成交仅1300套左右,二手住宅价格环比下跌0.40%等等。
你以为这仅仅是表面数据下滑,要知道,这把伞下撑着的每一个个体都受到影响。
首先,房地产连带的上下游产业受直接影响。
房地产的不景气,使得相应的建筑工程材料、装修、土地、交通运输、房地产开发相关服务等相关企业利润下降。
进而影响的就是相关从业人员超5000万人。按三口之家算,那也是有约1.5亿人口家庭直接受影响。
企业的降薪、裁员等,直接拉低消费欲望,从而使得消费领域萎靡,能否拉动全国经济就很难说了。
毫无疑问,楼市是否能回暖已经成为决定性环节。它的回暖,直接挂钩就业收入、企业利润以及财政税收等等。
所以,对于近乎无法站立的房地产而言,集中性救市已经迫在眉睫了。
那怎么救呢?一线城市限制性政策必须松绑。
譬如说,限购是不是可以完全放开?信贷政策是不是可以更加宽松?增值税等税费是不是可以更大程度的减免?
且更重要的是,出政策不要再扭扭捏捏了。挤牙膏式出政策在过去几年已经被证明不成功,直接轰轰烈烈的来,注入强心剂,别管有没有效果。
软的不行来硬的,就是干!
面对场上复杂的市场形势,前方还得有个引路人,替你拨开迷雾,而大碗刚好在这条路上走了挺久。
跟着大碗走,总能带你穿过迷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