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每个人心中都有他自己所理解大义,在“大义”的名分之下,他们才会依然决然地做出损人不利己的动作。
这些大义包括但不限于「开发商故意抬高房价」、「炒房者炒高了房价」、「为开发商说好话的都是坏人」、「市场会失灵,住房、医疗、教育这些民生行业不能交给市场」等等诸如此类。
心有大义,这是好事,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人类文明不会走到今天。但有些大义来自于错误的学校教育和宣传灌输,经不起逻辑的拷问,这样的大义就容易走到对立面,变成了坏事。
翻开经济学的教科书,讲到需求定律,会告诉你价格下降,需求量增加;价格上升,需求量减少。
表格工整、曲线优美,价格上上下下,曲线挪来挪去,公式变来变去,高深莫测般的经济学教给学生的更多的是解题思路和应试技巧,但很少会告诉你曲线背后的真相。
一直以来,在知识传递过程中,教科书曲线上的价格给学生传递的印象就是货币价格。
实际上呢,真实的世界中,我们去获得某样东西的时候,衡量的永远是代价,而不仅仅是货币价格。
给你两个选项,A 和 B 你选哪个?
-
选项 A:花钱买房,凑首付,当房奴,还贷款。好处是有钱就行,孬处是你得有钱。
-
选项 B:福利分房,论资格,排辈分,走后门。好处是免费或者相当便宜,坏处是等着吧。
乍一看,免费的福利分房是巨大的诱惑,但要知道「摁下葫芦瓢起来」,你把价格摁下去了,那就要做好牺牲其他条件,付出其他代价的准备。
作为80后的专属段子:
我们这一代人,读小学时,大学不要钱;等到了读大学时,小学又不要钱;还没工作时,工作是分配的;等到了自己可以工作时,又要自谋职业了;没挣钱时,房子是分配的;等自己能挣钱时,房子又买不起了。
段子归段子,但真要让现在步入中年的80后们,回到分房子的时代,他们还真未必能笑得出来。很多影视剧都有反映那个年代的状况,每次分房都是一场斗争,争来争去,即便是分到了房子,什么大小、朝向、楼层、景观、布局,统统都没有。
有房子就不错了,哪还有那么多讲究和要求?更何况,福利分房,市场的缺失,只有房屋需求者之间的斗争,而没有房屋建造者的竞争,也就没有建筑商会去思考如何从消费者的角度考虑,让消费者满意。
建筑商只需要搞定这个分房单位的领导,领导满意而不是住房子的消费者满意。消费者千千万万,领导就那么几个,哪个更难哪个更容易,一想便知。
电视剧《金婚》镜头,为了分到房子不惜撕破脸皮
03
回到前面读者留言的问题上,我们说「炒房其实是降低房价的」,这样的表述并不严谨,还会造成困惑。
严谨的表述其实应该是,炒房降低了我们获取房屋的代价。
炒房的人,看上去好像是他们把房价炒高了,这通常是脑回路比较短、逻辑只能拐一道弯的媒体小编的解读手法。当然,也通常是这样写才能笼络住他们的读者群体。
但我们知道,价格还有项重要的作用,那就是「指哪打哪」,哪里资源利用率高,就指向哪里。
假如我是一农民,正顶着烈日锄地呢,一锄头下去,刨出块玉石原石。没文化的话,随手就扔了。好在我多少有点文化,知道这是块宝石,价值百万。
我不光知道它价值连城,还知道如果切割打磨好,再找专家认证一下,这块石头的价格可以更贵。从此走上人生巅峰,再也不用辛苦种地了。
但是很可惜,我既没有切割设备,也没有专家资源,更没有整套流程的经验,石头在我手里只能还是块普通石头。
这个时候,不知谁走漏了风声,接连来了好几波收石头的人,100万、200万、300万,一个比一个出手阔气。
最后我当然是毫不犹豫挑选出价最高的那个人卖掉我的石头,心里美滋滋的,晚上加个鸡腿。
但在旁观者看来,这块石头的价格完全是被「炒」上去的,我几乎是零成本获得的石头,却被炒到了三百万。石头怎么就没落在我的地里,你说气人不气人? 必须差评,必须举报。
收石头的人,我们不管他拿回去自己供着也好、观赏也罢,还是投机倒把,赚取差价。总之,人家是拿真金白银买走了我的石头。
拿出真金白银来买,这不过是人世间最美丽的示好的信号,把她交给我吧,她是我的真爱,我有能力照顾好她。转身就500万出手卖给了钻石王老五。
最后,王老五切开原石,用里边的宝石打造精美昂贵的装饰品卖给天下爱美又爱买的女人们,其中包括我夫人。假设一件饰品1万元整,卖了1000件,王老五净赚500万。
王老五也不是一个人在战斗,竞争者众,一不留神就被别人抢走。在外人看来,王老五又把一块石头的价格炒到了500万。
石头还是那块石头,它对每个人的意义不同。别人看来是炒,局中人只不过是花自己的钱买自己的东西,而已。
这个非常朴素的道理,用在房地产上,逻辑是一致的。
我只是发现了石头,却没有足够的资源把石头蕴藏的财富潜力最大化。这世界上怎么找到能够把石头利用好的人呢?最简单的方法,那就是价格。
我作为农民,把石头的作用发挥到极致,并不是我的目标,这和我无关。但石头在市场上的流转过程,却最终实现了这个目标,这就是市场的神奇之处。
换作土地,高楼大厦平地起,并不是谁都有这个能力的。一块土地变成一栋商品房,中间有无数个细小的环节,谁有能力来做这些事情呢?
空口无凭,要用实力说话。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敢高价拍地,就是算好了愿意承担其中的风险。
地拍下了,房子还没盖呢,画几张图纸就敢出来卖。但这都不是事儿,还有更大胆的,买房子的人看见图纸就敢买。
房住不炒,那么最后买来房子却空置坐等升值这怎么算?
首先我们说,空置也是使用的方法之一,空置是自由。然后我们说,「炒」是媒体词汇,不是科学用语。
经济学中只有交易没有炒作,真金白银去购买房屋,一方面传递给开放商你选的这块地不错,另一方面把钱交给开放商,开发商这个时候才回头有更多的资金来盖房子。
开发商面对的是消费者的选择,他得想方设法把衣食父母伺候好了,不断挖掘需求、开发需求,这才有了朝向、景观、布局、精装等等的设计和创新。
愿出高价买我的石头,愿出高价买地,愿出高价买房子,传递出的信息,无非就是两个方向,过去和未来。
我能拿得出这么多钱,这是我过去的能力;我现在赶高价买走,这是我对自己未来的能力有信心。
就这样,有价值的东西从一个不愿意继续持有的人手中,流转到了一个过去有能力、未来有信心的人手上,交易创造价值,dT>0。
区别在于,十年前听任志强的话买了房子的人,今天都在笑,都感谢他。十年前既骂任志强,又没有买房子的人,今天可能还在骂他,房子嘛,恐怕是再也上不去车了。
任志强这么多年来一直在告诉我们什么逻辑?其实总结起来就是一句话:价格的背后是代价,而不是简简单单你看到的货币价。任先生是在给我们补课。
学生,当然也包括很多老师,黑板上漂亮的公式、曲线分析出的结论,拿到现实中一对比,发现不对啊,跟书上讲的不一样啊,这就给市场失灵的学说埋下了种子,比如常见的医疗、教育、住房等行业。
不仅这些领域不能交给市场,现在还有很大一股思潮,借一些社会热点问题,彻底否定改革开放的成功,把一些问题的出现栽赃嫁祸给市场经济,一切都是因为商人逐利的本质,为了利润不惜出卖良知而造成的。
平心而论,80后的同学中买不起房子的是少数,大多数家里可能还不止一套。不论是丈母娘刚需房,还是改善型购房,都没有媒体鼓吹的那么难。
但科学不普及,继续选择背离市场的方向,明面上的价格也许会让媒体停止对房价的口诛笔伐、让看热闹的乌合之众鼓掌欢呼,但真正需要房子的老百姓,想要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那代价一定会越来越大,难度也只会越来越高。
观念错了,只会更贵。
源。需要入群的库友请请直接添加徽信:689574 验证语:入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