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当道 #W06
yevon_ou:我觉得谬误政策滥行的原因,呃,绝大多数读者,根本就不关心经济学。
一
前不久在地铁上,看到一个八九岁的小孩问:
“妈妈,你希望所有人都有钱,还是希望有些人有钱,有些人没有钱?”
他妈妈回答:“我当然希望所有人都有钱。”
这个小孩说:“我希望有些人有钱,有些人没有钱。”
我对他们的对话产生了兴趣,就问他:“你为什么希望有些人有钱,有些人没有钱?”
这个孩子回答:“种田很辛苦。如果大家都有钱,大家都用钱买米吃,就没有人种田了,那大家都没有米吃了。”
给你三分钟,你能否向这个小孩解释清楚,他的担心是没必要的?
反正我当时快到站了,只有大约3分钟时间。
我向小孩这样解释:
“如果大家都有钱了,那么农民的米就能卖得贵一点,农民就能赚到更多钱。”
“同时,大家都有钱了,大家也可以生产农具、化肥卖给农民,农民也买得起,这样,农民种田就更轻松了,而且还能生产更多粮食。”
“所以,如果大家都有钱了,那么就只需要少数人当农民就可以了。你想,农民可以更轻松地赚更多钱,那就不用担心没人愿意当农民了,对吧?”
“现在农村已经很少有人当农民了。留下当农民的人,也比过去过得更好。”
这个小孩说:“这也对哈。”
也不知道他是否真的明白了。不过从表情上看,他好像真的明白了。
二
上一篇我写《美国人如何毁掉经济增速》,提出根本不存在什么“发达经济体增速必然下降”的自然规律,相反,经济越发达,增速理应越高。
因为,经济越发达,人们当期消费占收入的比越小,可以把越多的资源用来生产资本品,提高效率。
经济体在发达之后降低增速,不是自然规律,而是有人努力干预市场的结果。
有人在下面跟帖,担心生产力和销路的矛盾。
“生产力当然可以无限膨胀下去,但是怎么解决销路问题?奥派学者负责吃掉所有生产出来的垃圾么?”
“砍柴越来越容易那人就会越来越开心拼命砍柴?不会,他会减少砍柴的次数,因为他不需要那么多柴。同理,你也不会因为收入增加就从过去一天吃三个馒头变成一天吃三百个馒头,你是猪吗?”
小学生这样说倒也可以理解,大人这样说就暴露了智商。
但这不能只怪他们。在主流经济学界,本来就是小学生的错误当道。
绝大部分(凯恩斯)主流经济学者认为,如果大家都不积极消费,那么大家的东西都卖不出去,导致生产过剩、经济萧条。他们说,这是合成谬误,需要干预。
这个错误,和地铁小孩的错误,是一对镜像。
地铁小孩说,如果大家都用钱消费,就没有人去生产。
经济学者说,如果大家都不积极花钱消费,东西就卖不出去。
三
人的欲望无穷无尽,这是常识。
积蓄了食物,猎人可以腾出时间制造打猎的工具,农民可以腾出时间制造农具,于是,他们生产更轻松了,而且生产得更多了。
于是,猎人、农民有了条件去做更好的衣服,去山顶采一朵花讨好女人……更多的欲望得到满足。
社会分工加深,有人专门生产猎具、农具,生产结构更加迂回,分工和迂回生产又加速经济发展,人们有更多收入去满足更多欲望。
街上的小女孩手里拿的是什么?
手机。
手机能拿来干什么?王者荣耀,美图秀秀,淘宝购物……
如果种田占去你90%的精力,你会想到1000年后,会有手机的发明么?
需求会枯竭么?
生产力越发达,企业的销路越大。
有人说,如果人们的欲望就是有限呢?这当然是不可能的。
不过,为了让一些人服气,可以先假定人们在一定时间内欲望不会扩大。
即便欲望不扩大,人们仍然会努力用更低的成本来满足欲望。
以吃馒头为例。
在古代,一个农民要想让一家人每人每天吃上三个馒头,他必须胼手砥足,以牺牲健康为代价,在土里刨食。他的老婆必须用石磨磨面,他的孩子必须上山砍柴,一家才能吃得上馒头。
三个馒头就是他们收入的绝大部分,他们已经没有多少收入用于其他方面,所以他们衣衫褴褛,气色暗沉,能活40岁就算高寿。
而在现代社会,无数人为农民生产农机、化肥、种子等资本品。
农民借助资本品,可以轻松地生产大量粮食,三个馒头只占他收入的极小比例。
他不再需要牺牲太多健康。
老婆有时间化妆,孩子有时间读书。
是的,假定人类在吃的欲望上,始终只吃馒头,再无吃其他食品的欲望,人类也会追求把生产一个馒头的时间从10小时降低到8小时、5小时、1小时甚至1分钟……
把劳动强度从100降低到80、40、20、2……
人们的确不会从吃三个馒头变成吃三百个馒头,但是人们可以用更低的成本吃三个馒头。
四
根本就不必担心储蓄导致商品没有销路。因为,人们不仅可以为他人生产消费品,也可以为他人生产资本品。
如果消费率是10%,那么,人们就生产10%的消费品、90%的资本品。
如果消费率是50%,那么,人们就生产50%的消费品、50%的资本品。
如果消费率是90%,那么,人们就生产90%的消费品、10%的资本品。
消费率低,就多生产资本品,用来提高生产自动化、造飞机、修公路、搞科研……
实际上,今天的中国,市场主要生产资本品,收入也主要用于购买资本品。
2018年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才38万亿。
而房子的销售额就近15万亿。
当你默默存钱准备首付时,不要担心你存钱会导致企业的东西卖不出去。企业家会看到你存钱,会把资源转向生产建材,为你建房子。
上一篇文章也说了,西二旗的程序员,只把收入的很小部分用于消费,大部分用于提高效率。
无论消费比例是多少,都不会导致普遍的生产过剩、东西卖不出去。
主流经济学者居然不明白这么简单的道理,你说这是不是小学生的错误?
无论生产力如何爆发,都无须担心销路问题。
相反,如果一个经济体销路不足,那恰恰是因为生产力不够发达。
李迅雷说,还有10亿人没坐过飞机,5亿人没用上马桶。
这恰恰是因为那10亿人、5亿人生产力没爆发。如果他们的生产力爆发,就能给航空公司、马桶厂开辟更多销路。
现实中常看到普遍的“生产过剩”,那其实是干预所造成的生产错误,不是消费比例的锅。
当然,我并不主张强制人们减少消费、增加储蓄来发展经济。因为强制储蓄会使得信号失真,资源配置低效。
实际上,人们无须刻意节制消费欲望,随着经济的发展,消费率也会自然而然下降,储蓄率会自然而然上升。
今天的人们把收入的10%用于消费,清代的人们把收入的90%用于消费,今天的人们也要比清代的人们消费的多得多。
现代人能够在消费上碾压清代人,正是因为现代人拥有的资本品碾压清代人。程序员可以用电脑、手机,可以坐飞机,几个小时从北京到达上海,清代,连皇帝都没有这些资本品。
人们发展经济的目的,就两个:
1、满足更多的欲望;
2、以更低的成本满足欲望。
消费占收入的比例降低,体现的就是满足欲望的成本降低了。
这既是经济发展的结果,也推动经济更快发展。
刺激消费才完全是反经济发展的。
五
我在媒体工作,经常报道各种财经论坛。
常常听到学者们大谈中国储蓄率偏高、消费率偏低。“消费是经济增长的引擎”,要“提振消费”。
他们认为美国消费率高是优点。实际上,美国的消费率高是干预的结果,这已经阻碍了美国的经济增速。
有一次,我就听到柳传志向一个经济学者提问:“中国储蓄率这么高,你们经济学家有什么办法让老百姓放心消费?”而那个“经济学家”也一本正经地说了一系列提高消费率的办法。柳传志和下面几百个观众认真倾听。
请问柳大师,人类为什么不登录火星,甚至登录木星?那里有无穷无尽的资源。
答: 没钱啊,造不起宇宙飞船。
咦,你刚才不是说,居民储蓄率太高,要拿点出来造汉堡包?
答: 我不是这个意思啦。我真实的意思是,为什么联想电脑卖不动……
不过,柳传志虽然犯了小学生式的错误,但毕竟经济学不是他的志业。
那些专业的经济学者,也陷在小学生的错误里,就没有辩解的理由。
我知道他们的书本上是这么写的,但是当面听到这些论调,最初的时候,我还是会在心里说:“疯狂,真疯狂。”当然后来也慢慢适应了。
人类已经造出了载人航天飞船,而在经济学界,却仍然是小学生的错误当道。
物理、化学、生物……这些学科都有错误,但至少已经没有小学生的错误存身之处。
巴斯夏100多年前就详细剖析“节俭悖论”的错误了。但主流经济学者比小学生更难说服。
弗雷德里克·巴斯夏
更糟糕的是,主流经济学者并不仅仅是说说而已,这些东西会经过凯恩斯主义的包装,成为政策。
物理学家、化学家们努力创新,造福人类,而经济学者用各种谬误去削弱物理学家、化学家们努力的效果。
六
小学生式的错误非止一个。
比如,很多小学生都有过这样的疑问:“既然钱是印出来的,那为什么国家不多印些钱发给大家呢?这样不是大家都有钱了吗?”
这只是小学生的错误吗?
实际上,主流经济学者正是奉行这样的信条。他们经常呼吁印钱(降准、降息等)来缓解“钱荒”、融资难。
“多印些钱不就解决资金紧张的问题了吗?”
为什么这些错误会流行?
从主流经济学者的角度来说——
提高储蓄率需要条件。经济越自由,人们越愿意储蓄,因为获得未来收益的确定性更高,而这要求无为,没有干预者们的用武之地。而刺激消费是他们可以“有为”的。印钱缓解融资难同样如此。
其他人不靠经济学吃饭,却还相信这些小学生的错误,那就只能说是懒得动脑子了。
(邓新华,2019年7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