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分析师主导的世界 #W10
一
前几天,恒大集团首席经济学家任泽平发表一篇文章《全面解读7月经济金融数据——该降息了!》
全文主旨十分清楚:“经济金融数据全面持续回落,物价通缩,该降息了!”
任泽平说:“上半年和6月份数据出来以后,市场一片‘经济企稳’‘企稳回升’‘超预期’的声音,作为一名从事了20年宏观经济形势分析的研究员,我感到深深的忧虑”。
“我们鲜明提出震撼市场的观点‘要充分估计当前经济金融形势的严峻性。’”
一句话,“看我预测得多准!”
那些预测不准的事,当然不会再提了。
比如两年前,任泽平提出,“新周期”要来了,和许多人论战,坚定捍卫他的“预测”。
直到今天,也没看到“新周期”的影子。
任泽平凭借2014年“5000点不是梦”的“预测”,成为年薪超过1500万元的分析师。
他的话应该重视。不是因为他说得对,实际上,他的观点错得离谱。
而是因为他的话有可能形成风向。
二
这几年,经济学界的势力发生了一些有意思的变化。
张维迎、许小年、陈志武等人的话变得少了。
代之而崛起的,是李迅雷、刘煜辉、姜超等,当然,还有任泽平。
岁月偷换,人事偷换,经济形势也已偷换。
区别是,前者更注重思想、洞察,后者则更注重宏观分析。
有人说是好事。因为,分析师的崛起,说明人们更务实了。对资产配置有用的东西,人们才会关注。
真的是这样吗?
另一个值得一说的变化是,大概五六年前,如果有哪个分析师预测对了某一次降息或降准,他一定会反复拿出来说。
“我3月份指出,5月份会降准一次,5月份果然降准了。”
但是现在没有人再把准确预测降息、降准拿出来说了。
因为,大部分分析师都能预测对。
三
在上一篇《华盛顿的致命缺憾》中,我提到,美联储实际上是违宪的存在。
依据美国宪法修正案第十条,只要宪法没有明确授权给联邦的权力,都归属于各州或民众。
美联储是名义上的私人银行。但实际上,美联储的94%利润需转交给美国财政部,剩余6%用于给会员银行发行股息;同时,美国政府任命美联储的所有高级雇员。
美联储1913年依据《联邦储备法》设立。但《联邦储备法》本身就是违宪的。因为,美国宪法并没有明确授权联邦通过美联储来操弄货币。
中国的许多人迷信美国,美化美联储,说它是一个独立机构,保证了美国货币政策不受政府左右。
这当然是瞎说。
美联储从未能够独立。
今年7月1日,美联储决定降息0.25%。
在这之前,川普多次打嘴炮逼迫美联储降息,甚至威胁说要炒了美联储主席鲍威尔,但鲍威尔始终没有降息。看起来,美联储保持了独立性。
但是,随着市场上的投机分子们纷纷要求降息,美联储终于卸下了“独立性”的面具。
得罪总统,其实无所谓。但不能得罪金融界。
7月1日之前,“市场”甚至给出了降息的具体概率。例如,7月降息25个基点的概率为78.6%,降息50个基点的概率为21.4%。
美联储果然按照这个概率在走。
降息的理由,分析师们也早已为鲍威尔准备好了:预防经济下滑的风险。
美联储,实际上已被分析师们主导。
所以你应该能理解了吧,为什么分析师们预测降息的准确率那么高?
原因仅仅是,美联储本来就是按照“市场”的呼声来行事的。
所谓的“预测”,其实可以理解成分析师们发给美联储的行动信号,只是打上了“预测”的包装。
四
一般人总觉得货币问题非常复杂。
他们以为各国的央行官员,依据常人难懂的模型,朝乾夕惕,精密地用货币政策呵护着经济。
虽然不知道那模型是什么,但想来一定是非常非常厉害的。
幸好有他们,抚平了经济波动,使得老百姓避免了挨饿受冻的厄运。
要是没有他们,这世界该怎么办?怎么办,办,办……
以前的美国总统们,华尔街的投机家们,也在暗中影响着美联储的决策,但表面上,他们一起维持着美联储不明觉厉的神话。
川普呵斥美联储降息,有一个功劳,就是打破了美联储的神话。
“别装了,谁还不知道你们美联储是怎么回事?!”
“我选你鲍威尔当美联储主席,是让你干什么的,你心里没数吗?”
“快为我的选举服务,快跪舔我。”
如果格林斯潘对上川普,估计格林斯潘那云里雾里手执天书调控经济的高人形象也会瞬间破功。
川普甚至称美联储是美国经济的最大敌人
美联储用货币调控经济的理论,整个就是错的。就像许小年说的,“宏观经济学就是伪科学”。
利率由人们的“不耐”决定。
什么是“不耐”呢?
就是对于一个东西,你总是倾向于今天就享受它。
明天?明天也许一场天灾人祸,使你无法享受它了。所以,提前享受是人的本能,是进化决定的。
想想,如果你面对范冰冰,你的“不耐”会有多高?
如果你放到明天再享受,那一定是能获得某种补偿,你才愿意这样干。
这种补偿就是利息。
越富裕,人的“不耐”越降低。市场化程度越高,“不耐”越降低。因为市场化能给人带来确定性更高的回报,使得人们愿意把享受延迟。
任何人借用未来的资源,都是因为有人忍受“不耐”,把储蓄的资源借给他用。
“不耐”越低,人们越愿意储蓄,利率越低。
美联储完全决定不了利率。因为人们的“不耐”不由美联储控制。
尽管它表面上装作在决定利率。
先得到钞票的人,利率的确是低的,但是市场的平均利率水平却会变得更高。
所以每一轮放水之后,都会伴随新的“钱荒”。
“钱荒”是说,钞票更多了,但融资却变得更难了。
于是再来一轮新的循环。
各国央行玩的,就是这么一个游戏。
一点都不复杂。
不要让“不明觉厉”阻碍你对真实世界的理解。
五
《鬼吹灯》中,胡八一凭借“寻龙诀”风水秘术,找古墓手到擒来。
一命二运三风水,风水决定后人命运,这个理论是完全错误的。
但如果甲和乙都信奉这个错误理论,而且这个理论的输出结果还算稳定的话,那么,甲可以凭借这个理论推断乙的行为。
乙选择什么地方作为阴宅,甲可以根据共同信奉的风水理论找到乙的阴宅。
分析师们和央行共享一套宏观理论,所以,分析师们能准确“预测”美联储的行为,一点都不稀奇。
甚至,分析师们用呼声规定好了央行的动作。
形势偷换的背后,有原因。
以美国来说,原因是,要推进市场化的改革异常艰难。
给企业减税,白左说偏向富人;放松经济管制,白左说纵容大企业侵害消费者利益……
于是,整个经济结构越来越不健康,长远预期退位,金融界越来越追求短期利益。
分析师们作为金融界的理论代表,首要的任务是帮助自己所在的机构避免短期亏损。所以,他们过一段时间就会呼吁放宽货币。
然而这样做的结果,是进一步激励短期投机行为,下一次的困境就会加码。
要跳出这个循环,很难。
最好的货币政策,就是让人们感觉不到有货币政策。
当分析师们主导了货币政策的舆论,当人们对货币政策感知明显,当普通人也不得不聚焦货币政策,那一定是经济发生了严重的问题。
当然,我们中国非美国蛮子可比。中国的央行法明确规定:“货币政策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这是朱相时期留下来的智慧。
这是非常正能量的规定,是中国的优势。做到这一条,就会让人们感觉不到有货币政策,达到货币政策的极高境界。
不像美国,货币政策目标太多。保就业、稳增长、助选举,等等等等。
六
不时有人问我,怎么看任泽平的观点?怎么看姜超的观点?怎么看张三的观点?
我来告诉你,该怎么服用分析师们的文章。
首先,他们有专门的团队,数据功夫是不错的,可以多看看他们整理的数据。但是,也别忘了,一切数据都是历史,并不决定未来。
其次,要关注他们的声量。他们的声量往往会预先昭示下一步的政策走向。
例如,如果很多分析师都在“预测”降息,那往往会真的降息。
最后,他们对经济趋势的分析,不要信。
例如,他们说,宽松货币将会缓解融资难,这时候,你要明白,他们是错误的。
问题是,每一个短期循环构成的长期,最终会呈现出什么样子?
请把我埋在泡沫里
(邓新华,2019年8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