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征服新疆(三)孤胆英雄
有读者问,我们不是在写晚清的事吗?怎么现在说的,全是清初的故事呢?说实话,最初我也是打算,直接写左宗棠如何收复新疆的。
但是写了一两章,拿给了几个朋友看了以后,发现大家都看得迷迷糊糊。说起来大家都是历史的爱好者,但是完全搞不清楚,故事中的逻辑关系,很难感同身受。
因为大部分人,对内地的历史都很了解,但是对于新疆,却很少有几个人涉猎,甚至很多新疆城市的名字,内地人听都没有听说过。
至于和卓是谁,伯克是干什么的?浩罕国又在哪里?那就更不用说了,没有这些相关的知识,就无法理解,为什么南疆有些人,最初会支持阿古柏?而俄罗斯人为什么,又和新教叛军,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所以,我需要先普及一下这些知识,然后你才能理解,新疆发生叛乱的外部诱因和内在根源。
只有大家理解了,乾隆征服新疆的坚,嘉庆道光维持新疆的难,也才能真正理解,左宗棠收复新疆的伟大。
好了,我们闲话少说,言归正传。
清军侍卫托伦泰,奉乾隆的指示,率领着400名蒙古准噶尔骑兵,陪着大和卓波罗尼都,前去“招抚”南疆维吾尔族的各个城邦。
看到这里,有人可能会奇怪了,明明是清朝将领,怎么带的全是蒙古准噶尔骑兵呢?这里我们要解释一下了。
因为蒙古准噶尔汗国,奉行的是达尔文主义,弱肉强食,他们各个部落之间的关系,就像狼群一样,年轻的公狼为了获得交配权,就要不断的去挑战头狼,挑战失败的,就会被赶出狼群。
而蒙古准噶尔各部,为了争夺领导权,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打上一阵子,那些被打败了的贵族,他们的属民大部分会离他而去,依附于其他获得胜利的部落。
至于那些失败者,通常只能带着自己余下的属民,一般是有血缘关系的,要么跑到南疆,给维吾尔城主当保镖,要么投靠清朝,被安置在边界,负责当保安。
因为对南疆的维吾尔族城主来说,也就是阿奇木伯克,蒙古准噶尔骑兵,当时还是一个金字招牌,一般来说要和对方谈判,只要背后站上一队蒙古准噶尔骑兵,大概率还是能把对方镇住,所以自然而然的,他们也很喜欢聘用他们做保镖。
不过,相较于去南疆当保镖,蒙古准噶尔人,更喜欢来清朝当保安,因为替清廷打工,入的是公务员序列,收入更加可靠一些,旱涝保收。
所以,只要蒙古准噶尔一开始内斗,清朝边境上,隔三差五,几十户,上百户的蒙古准噶尔小部落,就开始源源不断的来敲门,到清廷来找工作。
因此,在清朝征服新疆的整个战役里,不论是进攻蒙古准噶尔部,还是南下平定穆斯林叛乱,大量的蒙古准噶尔骑兵,同时出现在交战双方的队伍里,自然也就不足为怪了。
还有读者在问,夜袭格登山的,是侍卫阿玉锡,要去救兆惠的,又是侍卫图伦楚,而现在陪着波罗尼都,去收复南疆的,还是一个叫托伦泰的侍卫,那么侍卫究竟是一个什么官呢?
清代的侍卫,就有点像今天北京的中央卫戍部队里,各级的指挥官,平时主要负责,保卫中央安全。
由于责任重大,所以各级侍卫,都必须是最受皇帝信任的一些人,每逢战事,皇帝会选择其中的一些,平时表现的比较好,准备提拔的人,到前线去锻炼,镀金后转入文职高干行列。
在清代,侍卫的挑选非常严格,大体上,必须是满人的红二代,或者是武进士,才能加入这支部队,所以这些人在战场上的表现,要好过普通军官,更有担当一些。
清初的一些重臣,如索尼、索额图、傅恒、福康安、鳌拜、和珅等等,以前全当过侍卫,这些名字,随时都出现在,当下我们的热播连续剧里,想必大家耳熟能详,特别是天天看《延禧攻略》的同志们。
所以 向南下“招抚”回疆这样的重要任务,自然也就交给了侍卫托伦泰,他和维吾尔贵族,乌什城主霍集斯,保护着大和卓波罗尼都南下,去进攻依然效忠于蒙古准噶尔的黑山派和卓。
双方在新疆的中部相遇,爆发了战斗,不过这场战斗,对于托伦泰他们来说,基本上就是旁观,因为双方的打法有点诡异,两边排好阵以后,各自的阿訇就互相喊话,让对方投降,喊些什么,托伦泰他们也听不懂。
双方比了半天的嘴皮子劲儿以后,大概是白山派更有魅力,黑山派和卓带来的部队,就开始纷纷倒戈,剩下的人一看情况不妙,直接跑路,于是大和卓波罗尼都乘势追击,一下子就收复了南疆全境。
由于大和卓波罗尼都是乾隆的臣属,所以向他投降,就等于向清廷投降,至此,清朝从法理上,拥有了整个新疆。
事情到此也挺顺利,可是不久之后,小和卓霍集占回到了南疆,情况立刻就变得复杂了起来。
首先他开始搞起了阶级斗争,发动了一场文化大革命,依靠他从伊犁带来的人为后盾,先是把黑山派和卓的后裔们,定义为地富反坏右,赶尽杀绝。
然后又开始清算他们的同情者,凡是不改宗白山派的,没有向小和卓霍集占宣誓效忠的,一律杀死,弃尸在城外的大路旁,让过往的人都看到,以儆效尤。
等到所有的穆斯林信徒,都在他的屠刀下,被逼的天天向他跳忠字舞,随时都在学习他的语录以后,他又发动大家,搞群众运动,鼓励大家,检举揭发隐藏的坏人。
不过小和卓霍集占这次,针对的并不是普通的信教群众,而是瞄准了南疆那些维吾尔贵族,各级伯克们的,他要借此夺取他们手里掌握的政权。
于是,新的一轮大清洗又开始了,凭借着莫须有的罪名,外加群众运动的力量,他把那些部落贵族,一个个逼到了绝路,只能纷纷把他们手上的世俗管理权,乖乖的交给了小和卓霍集占派来的人,虽然这些人心里恨得牙痒痒,可是表面上却不敢吱声。
不要说普通的小贵族了,就算是当时拥有莫大权力的霍集斯家族,这个时候也被逼到了墙角,表面上唯小和卓霍集占的马首是瞻,绝对不敢乱说乱动。
当然,也有人不服这口气的,比如库车城主鄂对,自以为根基深厚,就不买小和卓霍集占的帐,到处给别人说,清朝皇帝才是正主,大小和卓他们不算,我们只听清朝皇帝的。
库车王府
小和卓一看,鄂对你不听话是不是?没关系,他马上派出穆斯林红卫兵造反队,去库车串联,发动群众斗倒鄂对这个保皇党,走资派。
于是库车的穆斯林群众,被小和卓霍集占派来的阿訇一煽动,立刻决定去抄反动城主鄂对的家,吓的鄂对带着他的大儿子连夜跳城逃跑,直奔巴里坤清军大营,老婆亲戚以及年幼的儿女,全部被革命群众现场抓获。
不到半年的时间,南疆就全部被霍集占控制了。有人可能会纳闷了,清军侍卫托伦泰,这个时候,难道看不出来小和卓霍集占心怀不轨吗,他怎么不加以制止?
可惜的是,他因为管不住自己的嘴,不遵循中央八项禁令,早就着了大和卓波罗尼都的道,被软禁起来了。
原来,阿睦尔萨那派出的使者,告知大和卓波罗尼都,他已经自立为汗,击败了清朝的军队,清朝定边将军班第已经战死,然后让大和卓波罗尼都站到他这边来。
这时候小和卓刚刚回到了南疆,听到消息以后,立刻怂恿大和卓波罗尼都,以感谢清军帮助为名,请托伦泰和他手下的400名官兵,搞军民联欢。
托伦泰觉得,大和卓波罗尼都能有今天,全是靠清朝皇帝给的,一定对清廷感恩戴德,所以也就没有多想,带着全体官兵,高高兴兴的去参加联欢会了。
没想到,等大家吃得酒足饭饱,喝得铭酊大醉以后,他们被小和卓霍集占,另外安排了一个地方住。
等他们酒醒以后,发现住的地方不对,想出去的时候,对不起,门外全是拿着火绳枪的穆斯林,他们这才发现,自己中计了,被人趁机剥夺了武装,软禁了起来。
前面说过,小和卓这个人不简单,他首先参加了阿穆尔萨那的判乱,趁机从伊犁逃回南疆,扣留了随大和卓南下的的清军以后,立刻在南疆开始了夺权活动。
就在他夺权的过程中,他听道了阿睦尔萨那战败的消息,小和卓立刻就杀了他的使者,然后又释放了被扣押的托伦泰和他的全体官兵,把他们送回到了巴里坤。
接着他又派使者直接到北京去,向乾隆表忠心,解释所有发生的一切,都是误会,搞得乾隆也以为,他的一切所作所为都是迫不得已,又打消了疑虑。
那么小和卓霍集占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呢?原来他当时还立足未稳,需要争取时间,确保他能来得及,彻底夺取南疆的政权,为自己的叛乱做好准备。
托伦泰回到清军以后,把他被大和卓扣留的情况,向上级作了汇报,引起了当时刚刚从后勤工作,被改任军事指挥的兆惠的注意,他觉得这件事,性质很严重。
于是就派了一个叫阿敏道的将领,率领100名八旗士兵,3000名蒙古准噶尔骑兵,南下去看看,大小和卓到底站在哪边,如果敢叛乱的话,就灭了他们。
于是阿敏道立刻从乌鲁木齐南下,来到了南疆的门户,库车,就是忠于朝廷的维吾尔贵族鄂对,当城主的那个城市。
库车在乌鲁木齐的西南方,距离不远,只有700多公里,大至相当于,上海到南昌的距离,这在新疆来说,实在是不算太远。
库车大峡谷
这个时候,鄂对已经被小和卓霍集占派来的人赶跑,城里掌权的,都是小和卓霍集占的亲信,自然就不会向清军开门,阿敏道觉得情况不对头,就准备围攻库车。
可是,就在这个时候,被小和卓的使者忽悠了的乾隆,突然从北京发来了一道指示,给阿敏道说,南疆没有发生叛乱,只是有点动摇,你去的话,千万要注意民族团结,不要激化矛盾,一切工作要以维稳为中心。
这下阿敏道就为难了,皇上的意思,明显是不让他用武力来解决问题,他也不敢违抗圣旨,那只有和对方谈判了。
可是事情坏就坏在这里,这个时候,小和卓霍集占正在南疆搞阶级斗争,抢夺那些传统维吾尔贵族们的权利,正好人心不稳。
如果这个时候,阿敏道武力进攻的话,立刻就会得到维吾尔世俗贵族,就是那些伯克们的支持,而小和卓霍集占,这时还没有站稳脚跟,肯定是不堪一击的,如果这么做了,就没有后来的那些事了。
但是乾隆的这道圣旨,让阿敏道一下子变得束手束脚,只能对小和卓霍集占手下的人说,我们是来谈判的,只要你把该交给朝廷的粮草,按时交来,我们并不想插手你们的事情。
说到这里,有读者可能会问了,你前面不是说过,清政府不是不向大小和卓的地盘征税吗?怎么现在又让他们上交粮草了呢?
这要涉及到清朝初年,对待少数民族地区,一个特殊的管理制度,叫做扎萨克。我们用另一个投靠清朝的维吾尔贵族,额敏和卓的事例,来给你讲,它是怎么运作的。
额敏和卓,维吾尔的一个部落贵族,在康熙年间,清军攻到吐鲁番的时候,投靠了清政府,一直忠心耿耿。
后来,到了雍正年间,清朝守不住新疆前线的时候,他带领手下的维吾尔族属民,随清军一起,退到了酒泉一带。
在这里,清朝政府赐给了他土地,让他进行屯垦,每年收货以后,他也需要把多余的粮食,上交给清政府。
但是和内地农民不同的是,清政府会给他赏赐,基本上就是他每上交一担粮食,清朝政府,就会赐给他一两银子,一般会略高于市场价格,至少不会比市场价格低。
所以清朝政府,本质上是向他买,而且是出优惠价格向他买,但是形式上,必须他先交粮,清朝政府后给钱,而且不能说是买东西的钱,只能说是打赏,因为这里涉及了一个主权问题。
他向清朝政府上交粮食,表明他是清朝的属民,所以应该纳税,而清政府回赏他银子,表彰他的忠心,也是因为他是清政府的臣子。
同样,额敏和卓属地内发生的一切事情,他都有权处理,但是他必须向清政府汇报,清政府虽然肯定全部批准,但是必须走这样一个流程。
通过这样一个形式,清政府既宣示了主权,又笼络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王公贵族,双方自然皆大欢喜。
所以,阿敏道要大小和卓,向清朝政府纳税,提供粮草,其实都是要给赏钱的,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贡赋。
但是这个过场必须走,不然的话,就搞不清楚谁是老大,谁是马仔了。
可是小和卓手下的人,狡猾的很,他们看穿了清军,不会动武,于是就开始忽悠阿敏道,让他自废武功。
他们对阿敏道说,我们不是不愿意臣服清政府,更不是不愿意向清政府提供粮草,反正你们都会给钱的,做买卖谁不愿意呀?
我们不开门的主要原因,是害怕你们带来的蒙古准噶尔人,他们长得太难看了,把我们吓着了,如果你把他们打发回去,我们马上就打开城门,用最高的礼仪来迎接你,向清朝政府臣服,如果他们不走,我们绝对不开门。
这下轮到阿敏道为难了,皇帝不让他打,对方又不肯开城门,任务完不成,回去也交不了差,军令如山,那可不是闹着玩的。
所以他费尽了唇舌,不断的试图说服城里的人,让他们开门,诱哄,欺骗,恐吓,几乎把什么话都说完了。
但是对方似乎看透了阿敏道的底牌,坚决不肯让步,相持了一段时间后,阿敏道最后无奈,只好命令3000蒙古准噶尔骑兵,撤回乌鲁木齐。
等到对方确认,蒙古准噶尔骑兵已经走远了,肯定不会再回来以后,才打开了城门,让阿敏道和剩下的100多名八旗士兵进城。
不过,这道门虽然打开了,但却是鬼门关,进去容易出来难。
阿敏道刚一进城,屁股还没坐热,对方就翻脸了,把他们全体缴械,软禁了起来,等待着他们的,将会是什么命运呢……
回过头来,再说兆惠这边,蒙古人发现攻不上小山以后,就开始围困兆惠,可是围了几天以后,他们忽然全都撤走了,山脚下一个人都不剩。
大家一看到这个情况,全都松了一口气,兆惠手下的将领,立刻就开始收拾行囊,准备继续赶路。
等到众人收拾好了行囊,大家回头一看,兆惠一个人站在土墙边,望着山下空空如也的草原,一点儿也没有要走的意思,不知道在想什么。
于是就有将领跑去催他:“大人,这蒙古人都走了,咱们也得马上赶路啊,现在都开始杀马吃了,照目前的情形,最快速度前进的话,最后几天都要饿肚子,如果再磨蹭一下,那就赶不回巴里坤了。”
可是兆惠却在那里发呆,好像没有听见大家说的话一样,其他的将领都着急了,于是又催促道:“大人,真的等不得了”。
可是兆惠却好像是在自言自语,又好像是在问大家一样:“你们说蒙古人,明明可以围住我们,为什么突然撤了呢?”
众人一想,觉得一定是蒙古人,看见攻不上小山,又跟了我们这么久,所以肯定也缺粮了,于是就退兵了,这很正常呀。
可是兆惠却说:“不对,我数了他们带来的牲口,再撑上一个月都够,这肯定是诱骗我们离开小山,一旦我们回到草原上,他们全力突击,我们一个时辰都撑不住,就会全军覆没,现在不能走。”
但是众人却都很着急,纷纷劝兆惠说:“就算是敌人的计谋,咱们也得走啊,因为实在是没粮了,呆在这里,早晚不是被冻死,就是被饿死!”
但是兆惠却摇了摇头,说道:“现在离开了小山,再找到这样好的防御阵地,就不容易了,如果真是敌人的计谋的话,我估计离开了小山,最多一天,我们就会全军覆没。”
然后他接着说道:“我想,我们的信使应该已经到了巴里坤,会带回援军的,我们应该确保自己能生存下去,只要活着,总是会有机会的,所以我们不能去送死。”
但是所有的人都不愿意等了,觉得事已至此,无论如何都要赌一把,但是兆惠坚决不同意,他指出,如果节约粮食,把所有的马都杀完的话,他们还可以撑20天,绝对没必要冒这个风险。
最后,为了平息众人的争议,兆惠和他底下的人约定,如果三天之内敌人没有回来,他们就出发。
结果没有等到第三天,第二天晚上的时候,蒙古准噶尔的首领,认为兆惠已经识破了他们的计谋,所以又带着军队,回到了小山下,继续围困兆惠。
幸好兆惠这个人临危不乱,头脑冷静,及时识破了敌人的计谋,否则清军早就已经全军覆没了。
双方又开始了相持,时间一天一天的过去,兆惠军队中的马和骆驼,已经几乎全部都被杀完了,可是援军却依然杳无踪影。
日子变得越来越艰难,十多天以后,兆惠他们,连烧火的柴火都找不着了,每天顶着呼啸的寒风,渴了就挖一把雪来吃,饿了就嚼冻成了冰块的马肉,但是在兆惠的鼓励下,大家依然坚持着。
虽然敌人几次前来劝降,但是都被兆惠拒绝,兆惠一方面在坚守阵地,一方面也在寻找敌人的弱点,找机会摆脱眼前的困境。
最近,他发现敌人似乎出了点状况,也许可以让他扭转局势,那么敌人究竟出了什么状况呢?
……
再说侍卫图伦楚这边,得到了清军主将雅尔哈善的允许以后,带着本部人马,筹足了粮食,立刻连夜出发,出发之前他又额外多带了1000多匹战马。
说实话,侍卫图伦楚,当时也只是一时激动,但是当他真正出兵的时候,他一点把握都没有,毕竟他的人太少了。
还有,兆惠现在究竟在哪里?他也搞不清楚,只有以最快的速度,漫无目的的向乌鲁木齐方向前进……
时间一天天的过去,兆惠马上就要断粮了,但是他依然没有放弃,因为他看着底下的蒙古军,似乎发现了机会。
他每天观察围困他的蒙古军,清点他们的人数和牲畜,他发现,似乎每天都有蒙古人被送走,而且人数在不断的增加。
刚开始,兆惠没有想明白是什么原因,可是观察了一阵子以后,他发现,蒙古人的部队中,肯定发生了疫情,一定是天花,于是兆惠决定,不再困守,要发动进攻。
就在兆惠下定决心的当天晚上,寒潮涌来,一时间大雪弥漫,第二天早上,冻雾遮天,兆惠觉得机不可失,于是就带领全体士兵,趁机冲下了山头。
可是当他们冲到山下的时候,四周却空无一人,就在这个时候,他们突然听到了急促的马蹄声,越来越近,难道中了敌人的诡计?
……
图伦楚走了20多天,可是一个人都没有碰到,接着就遇到了大风雪,手下的人觉得没什么希望了,于是都劝他回兵。
图伦楚犹豫了半天以后,最后决定,还是再努力一下,继续向前,再走三天,如果还是没有遇到兆惠他们,就立刻回兵。
这天早上,在漫天的大雾中,图伦楚突然发现,前方好像有敌军,于是决定,全军立刻投入战斗,当他们冲到敌人面前的时候,突然发现,前方的人居然是清军,是兆惠他们。
这一刻,别提双方有多激动了,所有的人都哭着喊着,抱在了一起,得救了,终于得救了!
当图伦楚见到兆惠的时候,没想到兆惠问他的第一句话就是:“你有没有带多余的马过来?如果有,立刻配备给我们,一起去追击敌人,如果没有,我就带着你的人一起去追击敌人。”
所有的人都被他这个决定给惊呆了,他们都以为,兆惠和他手下的人,在经历了这么多的艰难以后,肯定早已魂飞魄散,要急急忙忙的赶回巴里坤,但是没有想到,兆惠却决定出击。
兆惠把他看到的情况告诉了图伦楚,估计当天晚上,敌人由于天花横行,再加上又遇到了大风雪,所以主动撤退了,因此他们绝不能放过这个机会,必须立刻出击。
图伦楚听到了兆惠的决定以后,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只有感动,于是双方合兵一处,立刻就开始追击敌人。
很快,他们就追上了蒙古准噶尔人,兆惠看得一点儿没错,蒙古人确实爆发了大规模的天花,又遇到了降温,实在撑不下去了,被迫退走。
当看到兆惠他们追上来的时候,他们已经虚弱得无力再战,所能做的唯一的事,就是向兆惠他们投降,蒙古准噶尔第二次叛乱的主力,就这样灰飞云散。
消息迅速传到了巴里坤,然后又传到了北京,所有的人,都被兆惠他们的壮举给惊呆了。
乾隆皇帝听到这个消息以后,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在惊喜之余,他也松了一口气,因为他知道,他终于找到了一个,能胜任征服新疆的人,他立刻任命兆惠为前线统帅。
……
由于天花的流行,蒙古准噶尔人发动了第三次叛乱。说到这里,有读者可能会提意见了,等等,你在说什么呀?天花流行,只能让蒙古准噶尔人越来越弱,怎么会和叛乱扯到一起去了?
要理解天花和叛乱之间的关联,让我给你举一个例子,你就好明白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了。
假如有一个贵族的大宅子,雇了好多的管家,秘书,厨子,仆人和保安之类,本来相安无事,如果老贵族死了,也就是他几个儿子之间争遗产,自然不关其他人什么事。
可是如果当地突然发生了天花,所有人都会像老贵族汇报,因为他是人际关系的网络中心,所以最容易被传染到,自然他的老婆儿子之类,也一个都跑不了,全部都死翘翘。
由于没有了公众认可的继承人,于是管家觉得这个大宅子应该归他,可是秘书保安都不干了,你算老几?凭什么这个宅子该归你?
因此众人自然不服,管家就得想点办法,来笼络众人,对于蒙古准噶尔人来说,笼络众人的最好的办法,就是出去抢一把,让大家尝点甜头,建立自己的威信。
可是对于朝廷来说,你这不就是叛乱吗?于是就来派兵前来镇压,秘书趁机就把管家给出卖了,自己变成了宅子的主人。
可是他这么一做,保安,厨师又不干了,他们觉得你又算老几,凭什么这个宅子该归你?于是秘书为了笼络众人,也只得又出去抢一把。
朝廷一看,怎么你们又反了?于是乾隆和朝廷里的大臣都觉得,蒙古准噶尔人到底是些什么玩意儿啊?怎么反复无常的?完全不可以理喻!
所以天花带来的大量死亡,导致蒙古准噶尔人的社会结构完全崩溃,不断的发生争权夺利,进而引发不断的叛乱,这才是问题的根源。
可是乾隆那个时代的人,怎么想得清楚,这里的内在原因呢?他们觉得,一定是阿穆尔萨那挑起了这一切,必须把他抓住,才能杜绝这些事情的发生。
而阿睦尔萨那在这个时候,早已经没有了任何影响力,一直在四处躲藏,这些接二连三发生的叛乱,其实和他没有一分钱的关系,说起来他也真冤。
这个时候,乾隆和兆惠发生了第一次意见分歧,兆惠担任了主帅以后,听到了从库车逃出来的维吾尔贵族鄂对的控诉,又风闻传言说,阿敏道被小和卓霍集占扣留,然后他立刻敏锐的察觉到,小和卓霍集占要反。
兆惠觉得,必须立刻南下平叛,在他看来,蒙古准噶尔人已经被天花折磨的不成人样,虽然不断的发生叛乱,但是都是小打小闹,不成气候,相反,如果大小和卓发动了叛乱,那可不是闹着玩的。
他的这个意见,也得到了前线其他将领的赞同。
可是远在北京的乾隆,并不了解实际情况,在他看来,兆惠是完全抓不住要点,一来他不认为大小和卓要反,认为他们最多也不过是投机取巧,脚踩两只船而已。相反,他认为蒙古准噶尔人才是心腹大患。
但是兆惠他们,却在前线看的清清楚楚,等到天花结束,他估计蒙古准噶尔诸部,也剩不了几个人了,完全不必担心。
可是远在北京的乾隆,还有他周围的大臣们,在他们的映像中,那些来如风,疾如电的蒙古准噶尔骑兵,多次击败了清军,是不可能变弱的,生怕给了他们一点点机会,又让他们卷土重来,所以绝不能放松。
至于那些远在天边的南疆维吾尔人,不过是蒙古准噶尔的附庸,历史上也没听说过他们,有什么惊人的壮举,因此对于他们,自然也就不放在心上。
所以乾隆严令兆惠,别管南疆的大小和卓,全力以赴,去平定蒙古准噶尔部的第三次大规模叛乱,以最快的速度,抓住阿睦尔萨那,彻底结束这一切。
估计兆惠看到乾隆的这份命令,心情很复杂,但是他也知道,乾隆这个人可不好处,性子有点急,一年半的时间就解职了五位前线统帅,虽然说,这些人的表现确实不好,但是乾隆,也没有给他们一点机会,来将功补过,实在是,有点过分严厉。
最后,兆惠胳膊拗不过大腿,只好暂时放下大小和卓,仅仅派人送了一封信到南疆,敦促大小和卓,立刻释放阿敏道。
然后他就亲率大军,再次前往伊犁,去剿平蒙古准噶尔的叛乱,同时探访乾隆心目中的叛乱首领,阿穆尔萨那的下落。
说到这里,有很多朋友,心中可能会一直有一个疑问,为什么天花把蒙古准噶尔人折腾的死去活来,可是同在一地的清军,却好像没事人一样呢?
这说起来话长,因为几乎人类所有的主要传染病,内地人都最早“享受”过,原因很简单,中国人很早就进入了农耕社会,人口密集,再加上长期以来,中原文明一直是东亚一带,最先进的文化,自然要向外扩张,所以把几乎所有的传染病,很早都就带回了中国。
比如秦始皇派兵南下,征服百越的时候,就把疟疾,霍乱,天花带回了中原,汉武帝北伐匈奴的时候,又把黑死病请回了内地。霍去病为什么20多岁就死了?原因就是感染了黑死病,学名叫做鼠疫。
可是在我们的印象中,这些疾病,好像对中国带来的危害,并不是很大,没有像天花,把整个美洲90%的人消灭了,黑死病也干掉了欧洲1/3的人。
这首先要感谢,我们的中原王朝,一直执行的是中央集权制度,所以在遇到这些问题的时候,能迅速找出,最强有力的对策。
比如汉武帝的时候,由于鼠疫被北伐的士兵,传入了中原,在边境城市开始流行,人员大量死亡,当地官员报告给中央以后,汉武帝马上就派太医和官员前去调查。
虽然那时候的医学水平,非常落后,但是他们可以尝试各种方法,来解决问题。
什么喝符水,跳大神,吃草药,隔离病人等等,他们可以尝试,所有能想到的办法,最后发现隔离很有效。
于是,一旦找到了方法,就会迅速回报给中央,汉武帝马上就会把这个消息,派人通知各个发生传染病的城市,对病人实施隔离,然后又命令沿途设立关卡,禁止自由往来,很快就把鼠疫给控制住了。
可是这些手段,需要统一领导,高效的官僚体系,对于小国林立的欧洲,原始的美洲来说,都是办不到的,所以一旦发生了瘟疫,对他们来说都是致命性的。
而且由于这些疾病传入中国比较早,所以中国人多少产生了一些抵抗力,知道一些简单的治疗方法,而且一旦爆发了这些疾病,由于有之前的经验,所以一般都知道,该怎么应对。
因此,虽然清军和蒙古准噶尔人,双方都在同一个天花流行的地区,但是,清军却有能力来应对疾病的流行。
一方面,清军里,特别是内地士兵,抵抗力要强一些,另一方面,他们的行政能力也更高效一些,就会提醒士兵注意,远离生病的人,另一方面,一旦有人感染,他们就会把相关的人员,迅速隔离起来,所以,虽然同样面对天花肆虐,但是对他们影响有限。
反观蒙古准噶尔人,由于文化落后,行政能力低下,完全不知道应对手段,再加上很少接触病毒,抵抗力又弱,所以疾病在他们的部落里,无论是传播速度还是总体的死亡率,都高得惊人,也就不足为怪了。
回答完这个问题以后,我们继续来讲我们的故事。
兆惠的信送到南疆以后,小和卓已经完成了夺权,控制住了南疆,这时,他已经下定决心要叛乱,所以,根本就置若罔闻,准备乘蒙古准噶尔部,再次发生叛乱的同时,公开向清朝政府叫板。
但是,他这个想法,让大和卓波罗尼都很紧张,虽然他也明白,中原文化,早晚会威胁到,他们这些宗教贵族的根本利益,但是从感情的角度来说,他还是有点不好意思,毕竟这太不地道,完全是忘恩负义。
而那些世俗贵族,更是极力反对,对于他们来说,依附于清政府,那是所有的选项中,最好的一个,他们可以和清政府结成利益共同体,比以前活得更好,对抗则不能给他们,带来任何好处。
但是小和卓霍集占,却是铁了心了,作为南疆的宗教首领,他的一切权力,都来源于思想控制,所以,他绝对不能允许,其他文化的进入。
因此,为了把大家全体拉上贼船,他决定处死阿敏道和他手下的清军,断了大家的退路。
消息被维吾尔大贵族霍集斯听到以后,吓了一大跳,急忙通知他在库车的儿子,赶紧放跑清军,不然后果不堪设想。
霍集斯的信使,比小和卓霍集占派往库车执行命令的人,先一步到达库车,通知了他的儿子,于是他的儿子,赶紧放走了阿敏道,以及他手下的所有人。
可是阿敏道他们,前脚才出了库车,后面小和卓霍集占的人就已经赶到,发现人已经被霍集斯的儿子放走,立刻就出城追击,那么阿敏道他们,能逃得回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