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9) 新疆沦陷(九)
有读者在问,穆斯林当中有没有爱国者?当然有!不但有,而且还非常的坚定,最杰出的代表,就是鄂对家族。
他们不但爱国,而且还贡献极大,绝对是穆斯林中的典范,为中华民族统一新疆,防范外敌,立下了汗马功劳。
鄂对帮助清军击败了大小和卓,他的孙子伊萨克,帮助清军活捉了张格尔,甚至就连他的老婆热依木,就是那个新疆真正的第一美女,也曾立下过盖世奇功。
读过前面的故事,大家可能还记得,热依木有多美,看看小和卓的表现就知道了,这家伙外面被大军包围,背上又受了箭伤,可是一看到她以后,立刻就被她迷得神魂颠倒,一度甚至连仗都不想打了,以至于在库车兵败的时候,还不忘了,把她一起带走。
可惜的是,小和卓霍集占虽然空有一腔痴情,却无法赢得美人心,后来在南下的乱军中,热依木在家臣的帮忙下,趁乱借机逃脱,隐匿他乡,最后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和鄂对破镜重圆。
但是这个新疆自古至今的第一美女,被记录在历史中的真正原因,她最闪亮的地方,并不是这段让人唏嘘的,八千里路云和月的佳话,而是热依木这个女中豪杰,千里走单骑的故事。
乾隆中期,乌什爆发了小规模的穆斯林叛乱,鄂对和儿子鄂斯满奉命带兵镇压,鄂对镇守的叶尔羌城防务空虚,当地的阿訇和伯克就开始蠢蠢欲动,四处串联,准备发动叛乱。
但是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不透风的墙,特别是在穆斯林世界,不久之后,就连远在库车的热依木,都听到了传闻。
这要是一般的女人,除了哭泣和唠叨之外,恐怕也就只能束手无策了,但是热依木是个奇女子,她可不是一个普通的女人。
考虑到丈夫鄂对,这时正带兵在外,难以前后兼顾,因此她就决定,自己来为丈夫分忧,亲自去替他解决这个问题。
于是她立刻从库车出发,只带着几个仆人,日夜兼程,仅用了5天5夜的时间,就穿越了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赶到了3000里外的叶尔羌。
一到了叶尔羌,她立刻就召集,当地所有的阿訇和伯克开会,要制止这些人踏上歧途。
而这些人此时已经准备好了战马和武器,聚集了军队,正准备马上发动叛乱,局面已经非常的凶险,她一个女流,能力挽狂澜于不倒吗?
再加上,在伊斯兰社会里,女人是完全没有地位的,那些满脸大胡子,一脑袋极端思想的家伙,凭什么会听从于一个女人的劝说呢?
据说这些阿訇和伯克们,都是怀揣着利刃,来到了会场,他们是做好了血溅当场的准备的。
但是热依木确实不同凡响,当她来到会场的时候,这群杀气腾腾,五大三粗的老爷们,竟然都被她给镇住了。
这是非常神奇的一刻,不知道是蹑于她的气势,还是惊讶于她的美丽,所有握着刀柄的手,都不自觉的松开了,一个个呆若木鸡的站在那里,一声不吭。
而热依木进入会场以后,面对这群穷凶极恶的家伙,竟然毫无惧色,挥舞着马鞭,厉声的斥责这些人,指责他们的背信弃义,痛斥他们的愚蠢,说的这群人全都瑟瑟发抖,就好像她才是他们这群人中,最强壮的那一个。
当然,她也并不是一味的斥责,而是非常的讲策略,随后,她又话锋一转,对他们晓之以情,动之以理,然后又封官许愿,劝说他们放弃冒险。
在她的这番恩威并用,软硬兼施之下,这些人竟然全都跪在了她的脚下,痛哭流涕,请求她的宽恕。
随后热依木孤身一人,带着这些现在只敢唯唯诺诺的,跟在她背后的伯克和阿訇们,来到了叛军的集结地。
她一身戎装,英姿飒爽的骑在战马上,命令这些人立刻交出他们的战马和武器,黑压压的人群里,竟然没有一个人敢吱声,也没有一个人敢反抗。
收缴了武器以后,她命令人群散去,各回各家,这帮人连屁都不敢放一个,乖乖的回去,洗洗睡了。
这是一个不可思议的故事,但是它确实被众多的历史文献所记载,所以不容我们有半点的质疑。
就这样,新疆历史上的第一美女热依木,凭借着一己之力,化解了一场可能带来重大灾难的叛乱,是真正的巾帼不让须眉。
而且这个传奇的故事,实在是听起来近乎于神话,所以当年每一个来到新疆的人,自然都耳熟能详。
因此,当库车办事大臣萨凌阿,面临走投无路的时候,他突然想起,鄂对和热依木的嫡系子孙,库车郡王爱玛特,正赋闲在库车城里,这是他现在唯一能抓到的稻草。
所以他赶忙跑去找爱玛特出面,希望他能利用他们家族的声望,重演他祖奶奶的奇迹。
须眉皆白,已经70岁高龄的库车郡王爱玛特,毫不迟疑的挺身而出,出城去和叛军谈判。
但是传奇毕竟是传奇,如果任何人都能做得到,也就不能称之为传奇了!爱玛特没能说服叛军,反而被叛军用刀威逼着,让他一起叛乱。
叛军想利用库车郡王爱玛特的名望,让他担任名义上的首领,吸引更多的穆斯林,来参加叛乱。
但是遭到了爱玛特的断然拒绝,他看到事情已经无法挽回,于是就说出了下面这番话:
“你们是少数人,赫太(泛指满汉)比你们多得多,你们即使一时得势,也最终必将失败。我们家祖祖辈辈为大汗(清朝皇帝)效力,吃的是他给我们的盐,享受的是他给我们的太平生活,我必须尊重我吃过的盐,我绝不会和给我盐吃的人翻脸,做人要懂得感恩,不管他是不是异教徒,我也绝不会背叛他!”
当他说到了这里,已经不耐烦的极端分子,把刀扎入了他的胸膛,鲜血染红了他洁白的须发。
爱玛特信守了自己的承诺,他是一个真正的爱国者,他的儿子和孙子们,也和他一样,即使在新疆最黑暗的时刻,无论是身陷囹圄,还是流落他乡,他们家始终都没有人同极端分子同流合污,把自己真正当成了中华民族的一份子,他们永远值得我们敬重。
可惜的是,在那个年代,像这样好的穆斯林,实在是太少了……
库车被围的消息,迅速传到了乌鲁木齐,传到了北京,也传到了俄国人那里。
俄军前线总指挥迪米德里·诺曼诺韦斯基终于松了一口气,他知道,这只是前奏,真正的暴风骤雨,还没有开始,但他相信,大清政府的最终屈服,已经是指日可待了。
现在,他已经没有必要费力进攻了,因为就在清军防线的背后,一直犹犹豫豫的宁远城的阿齐木伯克阿卜杜勒和掌教阿訇赛尔丁,现在应该敢动手了。
之前就和俄国人有勾结的伊犁新教阿訇马万信,一直在劝说这两个人,和新教一起,在背后捅上伊犁前线的清军一刀,可是这两个人却害怕当出头鸟,始终下不了决心。
现在,库车已经打响了第一枪,他们应该没有什么顾忌了,而且迪米德里·诺曼诺韦斯基还派人捎话给他们两个,一旦他们决定动手,俄军将向他们提供所需的全部武器装备,确保他们有足够的实力和清军抗衡。
现在,迪米德里·诺曼诺韦斯基在等着他们最后的回话……
库车突然爆发的叛乱,打乱了清政府在新疆的军事部署,搞的伊犁将军常清焦头烂额,现在他突然发现,自己居然无兵可调。
清军几乎所有的主力,都在南北两线和俄军对峙,如果要从前线抽调兵力,肯定就挡不住俄军的进攻了,很可能就会全线崩溃。
如果不派兵立刻南下的话,穆斯林叛军一旦攻下库车城,就切断了新疆南北的联系,很可能会诱发南疆爆发大规模的叛乱,到时候就更加难以收场。
而后方唯一有军队的地方,就是乌鲁木齐,可是如果从乌鲁木齐抽走了军队以后,乌鲁木齐就变成了一个空城,如果穆斯林趁机叛乱的话,伊犁前线就失去了后方。
常清忽然发现,穆斯林发动叛乱的地点,准确的打在了新疆最要害的地方,他是不能不救,可是又无兵可救,这该如何是好呢?
思来想去之后,常清决定舍车保帅,收缩北线的防御,从那里挤出部队,他让伊犁参赞大臣明绪率军从塔尔巴哈台撤回,加强南线的防守,然后再从南线抽出兵力,去收复库车。
但是这个决策,却造成了北线的混乱,之前塔尔巴哈台参赞大臣锡霖,在拜格托别附近,利用密集的战壕,和20磅大口径的英制大炮掩护,打退了俄军的进攻。
俄军在整个4月里,不停的挖横向的战壕,企图借此躲过炮火的袭击,穿过清军纵向的战壕,而清军则在纵向的战壕上,又挖斜向的战壕,防止俄军利用清军的纵向战壕。
双在这里,大搞土木建设,一直搞到了5月初,显然俄军修理地球的能力,比不上清军,俄军忙活了半天,还是处处落了下风,被清军死死挡住,一步也无法向前。
无奈之下,俄军只有又搞小动作,重金收买了赛米尔汗·阿木哈达布哈提率领的,信奉伊斯兰教的哈萨克人,他们本来替清军防守侧翼,现在突然叛变,导致锡霖两面受敌。
形势变得万分危险,锡霖急忙向之前被俄军击退的景廉和额宸求助,景廉的部队这时已休整完毕,收到了求援后,急行军一天赶到了战场。
哈萨克人这时正企图迂回到锡霖侧后,突然和景廉的军队相遇,双方立刻展开了激战,哈萨克人是因为首领贪财叛变的,内心有愧,所以斗志不坚。
因此开战以后,很多士兵,不想和昨日的兄弟清军对战,开始纷纷逃跑,很快就导致了哈萨克人全线崩溃。
景廉趁势大破哈萨克人,击毙了对方2000多人,不仅仅如此,在追击的过程中,他们顺势绕到了俄军侧翼,反而让俄军两面受敌。
这一下战场上的形势,立刻就发生了逆转,俄军反而处于不利的态势,由于必须要分兵来防守景廉这边,北线俄军,顿时感到压力山大。
可是就在这个时候,库车发生叛乱的消息传来,伊犁参赞大臣明绪率领的后备军,被从塔尔巴哈台调走。
这个决定,顿时让塔尔巴哈台参赞大臣锡霖感到心中无底,他立刻就不敢和俄国人再硬拼了,他怕赔光了老本,后继无援,于是就决定主动后撤,保存实力。
而景廉在这个时候,刚打了一个大胜仗,士气正旺,就想让锡霖和他一起,左右夹击俄军,但是锡霖害怕,由于明绪已走,塔尔巴哈台再也没有其它生力军了,万一出击失败,损兵折将,那他就没有力量,守住塔尔巴哈台了,他可担不起这个责任,所以他坚决反对冒险。
两个人意见不合,大吵了一架,最后互相上奏指责对方,一直闹到了北京。
就这样,清军失去了一个彻底击败北线俄军的绝佳良机,保住44万平方公里国土的最后可能。
你说这能怪他们俩谁呢?其实谁也怪不了,两个人都有道理,怪就怪在这个关键的时候,发生了穆斯林叛乱,导致援兵被调走,这就是国运啊!
而且一旦走起背运,倒霉的事,就接连不断的接踵而来,锡霖在后退的同时,又想出了一个妙计,把俄军诱入了干旱的山谷里,然后命人放火烧山。
本来这里的天气极为干燥,植被茂盛,一旦燃起了熊熊的山火,山谷里的俄军,将无处可跑,即使勉强逃了出去,也将损失大半。
可是一个国家一旦倒起霉来,喝水都塞牙齿,大火刚刚被点燃,老天竟鬼使神差的,居然又下了一场大雨,在北疆的草原上,这样的雨水可是不多见的,俄军借此又逃过了一劫,哎……
杨春这个时候,已经赶回了乌鲁木齐,藏匿在索焕章的府邸里。
他带来了库车已经被攻陷的消息,而清政府这个时候,还不知道这个情况。
虽然此时此刻,穆斯林的叛乱给清政府带来了巨大的麻烦,但远远还不至于,到能彻底翻天的境地
而索焕章这个时候,也得到了一个消息,伊犁参赞大臣明绪已经率军南下,朝廷命令伊犁将军常清,必须立刻收复库车。
常清抗不住压力,所以他已经下令,分别从伊犁,乌鲁木齐,还有喀喇沙尔派出三支军队,在轮台附近汇合以后进攻库车。
如果这三支军队都能顺利出发的话,库车的穆斯林叛党,将无法抵挡,叛乱很可能会被扑灭。
而就在这个时候,叛乱的穆斯林由于内部不团结,自己也出了大问题。
库车的维吾尔族穆斯林叛军,拥戴了热西丁和卓担任最高首领,但是他和妥得璘这边的阿訇马隆意见不一致。
热西丁和卓要发兵进攻南疆,他想成为南疆和中亚的统治者,而阿訇马隆则按照妥得璘的意思,要率兵北上,支援北疆的叛乱。
争论了半天,双方意见不合,最后决定分道扬镳,各干各的。
因此攻下库车城的第3天,热西丁和卓就传檄南疆,宣布成立伊斯兰国,自称哈里发,同时派他的堂叔包尔汉,率领着一支由维吾尔人为主的军队,携带10门大炮,南下前去进攻乌什和阿克苏。
而阿訇马隆则带领着新教徒,拿着俄国人支援的燧发枪和大炮,开始向北进攻,不过这样一来,两个人的实力都不强,很可能被清军分头剿灭。
所以杨春来找索焕章,就是希望他能破坏乌鲁木齐清军的南下,但是妥得璘和索焕章并不这么想,他们想让乌鲁木齐的清军南下,这样城防空虚,他们就可以趁机发动叛乱。
当然,南下的清军也决不能让他们顺利向前,最好也让他们全军覆没,可是,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呢?
索府里,昏暗的灯光下,三个人交头接耳, 窃窃私语……
就在这个最危机的时刻,曾经出现了一个小人物,差点改变了整个历史的走向,他是谁呢?
他是一个叫做朱小贵的无名之辈,历史书上说,他是一个遣勇,或者遣犯,就是在内地犯了罪,被发配到新疆当大头兵的人。
这一天傍晚,他走在街上,忽然看见前面两个人,长得很像衙役马全,驮户马八这两个人,这不是官府正在悬赏捉拿的通缉犯吗?于是他立刻跟了上去。
衙役马全,驮户马八这两个人,为什么会是通缉犯呢?
原来这两个人,都是新教穆斯林,史书上记载,他们都是索焕章的手下,后来又变成了妥得璘的爪牙。
他们的主要任务,就是借助他们公务员的身份,挑拨穆斯林和其他人之间的关系,煽动双方的对立,为穆斯林判乱做好准备。
不过,可能由于这两个人的工作太努力,散布谣言的能力太强,结果在1864年4月的时候,他们提前就挑起了汉族和穆斯林的冲突。
当时奇台地区的官府,为了加强治安,许可汉人成立民团,保卫本乡本土,这本来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可是到了马八和马全的嘴里,就完全变了味。
他们到处造谣说,汉人要成立民团,是准备要屠杀所有的穆斯林,如果穆斯林再不造反,到时候就会被他们杀个精光。
煽动完穆斯林以后,他们又利用自己衙役的身份,找到汉人的民团,假称官府指示,穆斯林马上就要造反,要杀光汉人,让他们做好战斗准备。
这样冒充政府指示,两边挑拨,竟然引发了当地汉人和穆斯林的集体恐慌,造成了双方互相仇视,引发了多起大规模的械斗。
事发以后,清朝政府迅速出动了军队,制止了双方的冲突。然后找双方一对质,立刻发现原来是这两个人搞的鬼,于是就开始通缉他们。
这两个人对自己做的坏事心知肚明,没等调查开始,早就躲到了住在山里的穆斯林村落里去了。
现在他们,为什么又偷偷的溜回了乌鲁木齐呢?原来妥得璘觉得,时机已经差不多了,应该为动手做准备了。
所以他就开始纠结自己的党羽,在清真寺中秘密集会,商量叛乱的细节安排。
但是没想到,这两个人一回到乌鲁木齐,就被朱小贵给盯上了,于是他就悄悄的跟着他们,想看看他们住在哪里,明天好报告给官府,派人来捉拿他们,自己也能领些赏钱。
转过几条街之后,他发现他们进入了一个清真寺,于是他就悄悄的跟了进去,趴在窗户上偷看,这一看不得了,里面竟有上百号人,正在密谋造反!
朱小贵不敢再看,只是伏在窗下,偷听这些人的谈话,越听越是心惊肉跳,第二天一早,他赶紧跑去报告给乌鲁木齐提督叶布冲额,叶布冲额听完以后,大惊失色,他会怎么应对呢?妥得璘和杨春会不会被一网打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