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1) 群魔乱舞(一)
1835年左右,一个叫做穆罕默德.亚库普的塔吉克族小鲜肉,也可能是乌兹别克族,但肯定不是维吾尔族,正在塔什干的舞场里,和一群满脸留着络腮胡子,腆着大肚皮的怪蜀黍们,眉来眼去。
就在他像鸭子一样翩翩起舞,而那些怪蜀黍们,正用油腻腻的大手,摸着他粉嫩的脸蛋,掐着他翘挺的小屁股,讨论着和他进行“插花艺术”的价格的时候,他大概怎么也想不到,他后来竟被人称为:“维吾尔族最伟大的英雄!”
一个叫做热比亚的东突恐怖分子,在所谓的东突厥斯坦大会上,改变了他的身份,把他称作维吾尔人,要求全世界的极端恐怖分子,以他为榜样,到中国去做一番“事业”。
当然,他究竟是什么人,具体是什么民族,对极端穆斯林分子来说,其实这并不重要,反正他们也不学无术,更何况在他们的嘴里,从来就没有一句真话。
那么他究竟是谁呢?他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入侵新疆,建立了“哲德沙尔汗国”的阿古柏。
阿古柏
当然,这个时候的阿古柏,还是一个穷困潦倒的“菊花”小贩,他小时候父亲死得早,母亲改嫁给了浩罕国的一个小官吏,后来他母亲死了以后,被赶出了家门,一个人流落在塔什干街头,主要靠“卖艺”为生。
那么他又是怎么翻身的呢?因为他还有一个和他一样漂亮的同母姐姐,后来嫁给了塔什干总督纳尔.默罕默德汗,作为小舅子的他,当然不能再在塔什干街头卖“花”,所以就被安排到军队里,做了一个小官。
但是你千万不要因为他,曾经经营过皮肉生意,就小看了他,恰恰是因为这段经历,让他学会了非常强的看人能力,同时又极其擅长讨好他人,真正的“媚力无比”。
既然有了这两个本领,那就掌握了当官的秘诀,仕途肯定就是一帆风顺,所以不久之后,他就升任成为中亚一座城市的市长,也就是阿奇木柏克。
1845年,浩罕国统治阶级上层,发生了激烈的争权夺利的斗争,胡达雅尔汗的哥哥毛拉汗,废黜了他的弟弟,成功上位。
擅长察言观色的阿古柏,自然也不会放弃这个投机机会,他成为了毛拉汗最积极的拥护者之一,所以政治地位迅速上升,被委任成边境地区,一个要塞的总司令,从而第一次踏入了军事生涯。
虽然阿古柏是卖肉出身,而且史书上说他是“巴恰”,就是扮演成女人的男人,或者简称为人妖,就是去泰国旅游必看的那个项目。
但是我们必须客观的说,他很可能在“插花”活动中,实际扮演的是男角,因为他在和俄罗斯人的冲突中,表现的真还不错。
在俄军进攻锡尔河的战役中,他居然以少胜多,守住了自己的要塞,因此名声鹊起,被人称作勇将。
不过接下来,他表现得有点视力不佳,在浩罕国的内斗中,接连上错船,胡达雅尔汗被废除以后,又东山再起,杀死了毛拉汗。
阿古柏再次进行政治投机,这次他追随一个大酋长阿利姆.库里,企图另外拥立一个王族。
不过这次他没有押对宝,叛乱失败,所以被迫逃到中亚城市布哈拉,去暂避风头。
不久之后,阿利姆.库里又卷土重来,阿古柏再次出山,重新走上了政治舞台,然后他和阿利姆两人,再次在锡尔河前线,和俄军作战。
不过这一次他们被俄军击败,没有守住要塞,而且阿利姆和阿古柏两人之间,还发生了矛盾,互相把对方视为眼中钉。
阿利姆发现阿古柏野心勃勃,随时都想把自己取而代之,而阿古柏把阿利姆当作挡路石,恨不得能一脚把他踢开,两人之间,渐渐变得水火不能相容。
读到这里,有读者可能会觉得纳闷了,这些人和这些地方,以及发生的这些事,完全让人云里雾里,和我们要说的新疆的故事,有什么关系吗?
当然有,因为如果我们不知道这些背景,我们就不可能了解阿古柏这个人,当你看完了上面的这些故事以后,相信你就可以得出两个结论:
第一,阿古柏有着丰富的政治斗争经验。
第二,阿古柏有一定的军事才能,是见过大场面,打过大仗的人。
只有知道了这两点,你才能知道,为什么后来新疆的那些极端分子,都不是他的对手。
1865年1月,就在阿利姆和阿古柏两个人,已经到了剑拔弩张的境地的时候,喀什噶尔的金相印,恰好派人来浩罕邀请,大和卓波罗尼都的后裔素布鲁克,去南疆领导叛乱。
而阿古柏这个时候,处境正岌岌可危,为了离开是非之地,他就主动跳了出来,要求带领50名骑兵,护送素布鲁克进入南疆。
那么金相应是谁呢?他为什么又来邀请大和卓波罗尼都的后裔素布鲁克呢?
……
让我们先把时间,拉回到1864年,说说那个和妥得璘勾结,策划库车叛变的热西丁和卓,他的另外一个称呼,也叫做黄和卓。
库车叛乱以后,他和后来被妥得璘封为翼长的新教阿訇马隆,这两个人,在向南还是向北的问题上,意见不合,随后就分道扬镳。
根据毛拉穆萨,萨拉米所著《伊米德史》记载,热西丁和卓在称汗的第三天,就起草了一份檄文,宣布成立伊斯兰国,自任最高统治者。
这份檄文迅速被送到了南疆和中亚,以及当时他们能想到的所有穆斯林地区。
有读者可能就会奇怪了,送到南疆可以理解,为什么又要送到中亚去呢?
在这里,我们必须了解一个概念,在伊斯兰原教旨主义的语境中,所谓的伊斯兰国,是没有边境的,每一个伊斯兰国,都负有“解放”全人类的使命。
在这一点上,伊斯兰国和其他民族之间所说的“国”,含义是完全不同的,日本人所说的日本国,肯定不会包含俄国,俄罗斯人所说的俄国,肯定也不会包含日本。
虽然双方之间可能会发生战争,互相侵略对方的领土,但是他们说的国的意思,还是有一个限定范围的。
但是伊斯兰国完全不同,因为在伊斯兰的教义里,所有的穆斯林都是一家人,所有的伊斯兰国都应该是一个国,虽然有众多的伊斯兰国,但是互相之间,都是可以取代的。
所以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埃及,利比亚,叙利亚曾经联合成一个大阿拉伯国,就是依照这个逻辑。
当然,在现实中,由于各个穆斯林国家之间,由于教派不同,民族不同,利益不同,诉求不同,权力也无法合理分配,所以变成同一个伊斯兰国,也只是他们的一个幻想而已。
知道了这一点,你就明白了为什么热西丁和卓,要把檄文送到中亚了,受限于当时的交通条件,这也算是信息能传递的极限了。
当然,如果是今天的话,他会发一个朋友圈,通知所有的穆斯林,他才是伊斯兰世界的正主,让大家速速点赞。
光发一个朋友圈,显然是不够的,就在檄文发出的当天,他命令自己的堂叔包尔汉,次子马赫穆丁,立刻开始发动“伟大的南征”。
他是这样命令包尔汗的,拿下整个南疆,进攻浩罕,布哈拉和希瓦,然后继续向前,如果有谁敢不服的话,砍掉他们的脑袋,你拿去当球球耍。
听完了他这番的豪言壮语之后,你一定以为他派出了一支多大的军队,但是非常搞笑的是,只有168人,他们携带了十门大炮,就准备征服整个世界。
所以极端穆斯林的思维方式,你永远也无法理解。
可能有人又会奇怪了,为什么他们只有这么一点人呢?原因很简单,库车叛乱的主力,都是妥得璘的人,他们这个时候,已经北上去协助乌鲁木齐叛乱了。
因为1864年的这场叛乱,和新疆以往的叛乱不同,它是由新教穆斯林发动的,也就是信奉伊斯兰教的汉族,马化龙和他派往新疆的那些人策划的,维吾尔族的穆斯林,只是跟着一起瞎起哄的而已。
但是你也别小瞧了这支168人的部队,他们出去以后,沿路鼓动其他穆斯林,发动圣战,居然到了离阿克苏还有130里的地方的时候,已经乱哄哄的聚集了四五千人。
但是这个时候,乌鲁木齐和伊犁还没有发生叛乱,新疆各城的民族干部,还站在清政府一边,因为根据以往的历史经验的教训,任何穆斯林发动的叛乱,都不会有好下场。
所以驻守阿克苏的阿奇木柏克赛义德,自然把这群人当成了神经病,他带领阿克苏城内的联防、城管,联合附近的清军,突袭了这帮人。
根据《伊米德史》的记载:“当晚雨雪交加,赫提夫和卓(即包尔汉)等人都避入了民房,昏昏欲睡,士兵或躲在墙角,或躲在树下,依着马鞍,进入了梦乡,就在这个时候,扎木台的清军(一个兵站的名称,今天地图上还有,在温宿县和拜城之间)和阿奇木柏克赛义德,率领军队猛扑了过来,他们点燃了炮火……”
“大家惊醒过来,才知道被敌人团团包围,全都乱作一团,有人骑上了有鞍子的马,有人骑上了没鞍子的马,有人徒步,大家落荒而逃……大约有2800人死于非命。”
热西丁和卓的第一次南征,这场闹剧,就这样以惨败收场。
本来如果清军顺势一击的话,库车的叛乱,立刻就会土崩瓦解,可是就在这个时候,由于众所周知的内奸,乌鲁木齐提督参将索焕章的破坏,几次收服库车的努力,都最终失败,居然给了热西丁和卓喘息的机会。
当乌鲁木齐发生叛乱以后,热西丁和卓又发动了第2次南征,这一次他吸收了前一次的经验教训,重整了军队,绞死了4名不听指挥的军官,罢免了包尔汉。
他派他的哥哥加马力丁,重新组织了军队,再次发动南征。
加马力丁这个人,有一定的军事才能,他带领二千多名整训过的部队,没有直接南下,而是先向北偷袭了清军的一个兵站,阿拉秀尔(查了半天地图,也没找到在哪里,不知道是不是阿拉尔市,但是方位又不对)获得了大量的武器装备,然后才向南进攻阿克苏。
他们首先偷袭了清军驻防的扎木台兵站,根据《伊米德史》的记载,这帮家伙在一个大雪天,身披白布,摸到清军兵站前,清军淬不及防,被打了一个大败。
(这本书里,这场战斗的场景有点奇怪,当时正值夏季,不知道为什么会有雪?)
不过,这些都是非常小的战斗,因为当时的这些兵站,里面最多也不过就是几十个清军,真正导致新疆中部失守的,却是一个让人想都没有想到的意外。
这个意外并不是说阿克苏的失守,因为乌鲁木齐发生叛乱以后,阿克苏城内的穆斯林立刻见风转舵,作为内应打开了城门,其实是意料之中的。
真正的意外是发生在乌什城,这里才是当时清军重点驻防的城市,就在加马力丁进攻阿克苏的同时,热西丁和卓又重新启用了他的堂叔包尔汉,命令他进攻乌什。
当然,不出意外的是,乌什城的阿奇木柏克,听说乌鲁木齐失守以后,自然也叛变了。
这些人在清政府强大的时候,专门作威作福,利用民族干部的身份,压榨维吾尔老百姓,破坏清朝政府的声誉。
一旦清朝政府陷入危机,他们就立刻跳船逃跑,完全就是一帮投机分子。
不过驻防的清军早有心理准备,之前就把他们派出城外,名义上是防守一个山谷,实际上是避免对方又搞里应外合。
随后包尔汉率领叛军,包围了乌什城,开始进行围攻,在当时,火炮是轰不垮乌什城的,所以攻城的套路,无非就是挖地道和架云梯。
当然,守军对破解这些套路的方法,也是一清二楚的,他们在城上观察敌人挖地道的方向,然后在夜里悄悄地用绳子把人吊下城,带一个火药桶,埋在地道的上方附近,然后把引线连到城上。
等到第二天敌人进地道干活的时候,守城的士兵点燃引线,一声巨响,所有的叛军全都被埋在了地道里。
至于爬云梯,穆斯林只试了一次就放弃了,这样干,不把尸体堆成山,是攻不下一座城的。
无奈之下,他们又用木头和土篮,架起了炮台,和清军对轰,可是射击技术,又没有对方好,一座座的炮台,很快都被清军打垮。
虽然守城的清军不足500人,攻城的穆斯林叛军多达上万人,但他们毕竟不是专业的军队,组织和管理都有问题,很快就陷入了混乱,粮草也渐渐短缺,因此包尔汗准备先撤回去,过段时间再来。
就在他们收拾好营帐,准备离开的时候,一个意外发生了,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呢?
……
乌鲁木齐的陷落是一件标志性的事情,它导致南疆的穆斯林放弃了观望,大部分都投入了叛乱。
喀什噶尔的汉族穆斯林首领金相印,联合吉尔吉斯族首领司迪克,发动了叛乱。
看过我们前面的文章都知道,自从张格尔叛乱以后,那彦城在南疆,修建了很多新的军事堡垒,也就是所谓的满城或者是汉城,远离穆斯林生活的回城,以避免被对方偷袭。
所以金相印和司迪克发动叛乱以后,他们只是占领了回城,只有攻下了汉城,他们才能算是叛乱成功。
而当时驻守喀什噶尔汉城的,是绿营将领何步云,他率领了1000多人,也有资料说,是2000多人,死死守住了汉城,让金相印和司迪克多次进攻无果。
到了这个时候,这两个人忽然发现,自己竟然处于一个骑虎难下的状态,因为喀什噶尔的大部分维吾尔人,居然都在观望。
要理解他们为什么不参加金相印和司迪克的叛乱,其实也很容易,因为金相印是汉族穆斯林,司迪克是吉尔吉斯族人,他们都不是维吾尔人,所以喀什噶尔城周围的维吾尔人,自然不会听他们的号召。
于是这两个人感到了一阵恐慌,因为他们的人数,虽然远远多于驻守的清军,可是却大大少于喀什噶尔的维吾尔人。
万一维吾尔人发现他们打不过清军,攻不下汉城,决定站到清朝政府一边,那么他们这两伙人,就死无葬身之地了!
所以思来想去,两个人觉得,只有把维吾尔人也拉上叛乱的战车,他们才有成功的机会,可是怎么才能把维吾尔人,也煽动起来叛乱呢?
很简单,也是唯一的办法,去请白山派和卓的后裔,让他们出面,只有他们才号召得动,喀什噶尔的维吾尔人。
所以就有了前面的故事,他们去浩罕,请大和卓波罗尼都的后裔,素布鲁克这件事,因为他们听说,这个人非常的平庸,很容易就可以被控制。
那么他们的这个想法对吗?绝对没错,素布鲁克确实就是一个平庸的人,从后面发生的故事来看,这个人和他的先祖,无论是大小和卓,或者是张格尔倭里罕等人,根本就不在一个境界上,大概是因为这个家族坏事做多了,基因发生了突变的结果。
但是让他们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跟在素布鲁克后面的那个人,当时他们都没有注意到的,那个不起眼的,只带了50名骑兵,护送素布鲁克前来的浩罕军官阿古柏,这个人才是真正厉害的角色。
那么人生地不熟,要兵没兵,要权没权的阿古柏,究竟做了什么,最后竟然几乎占领了整个新疆的呢?
……
在1864年的这场叛乱中,我必须客观的说,大部分的清军将领,都是恪尽职守的,由于他们的生命太过短暂,所以我无法一一的详述他们的生平。
武隆额就是其中一个,锡霖被穆斯林叛军欺骗,惨遭杀害以后,守卫塔尔巴哈台的重任,就落在了他的肩上。
但是这场仗真不好打,是在城内城外同时展开的。
锡霖走后,武隆额预感到不妙,于是就自作主张,紧闭了城门。
他的这个直觉,暂时救了塔尔巴哈台全城百姓的命,果然没过多久,城内城外的穆斯林就一起暴动,对塔尔巴哈台发动了进攻。
这要是放在一般的将领指挥,内外夹击之下,瞬间就崩溃了,但是武隆额却临危不乱,他一方面组织士兵,消灭了城内的穆斯林叛军,一方面又亲自在城上指挥,挡住了城外穆斯林的进攻。
幸好塔尔巴哈台的清军,是一支精锐部队,在和俄国人打仗的时候,也没有落过下风,很快他们就扫平了城内的穆斯林叛党,暂时没有了内忧。
但是城外攻城的穆斯林叛军,那也不是一般人,他们是由参加了对俄作战的哈萨克人,还有一些绿营穆斯林士兵,以及半职业的农垦兵团里的穆斯林组成的,也都是一些厉害角色。
这也是这场新疆叛乱中,最让人头痛的一点,基本上都是职业军人对职业军人,同历次平定南疆穆斯林的叛乱,有着本质的不同。
战斗从春节一直打到了正月十五,昼夜不停,双方都是专业的攻防,火力也相差无几,武隆额唯一的优势,就是他站在城墙上。
当战斗打到正月十五的时候,守城的士兵中,已经有四百多人阵亡,剩下的六百多人中,大部分都已经负伤,只有150个人,还能继续作战。
形势非常的不妙,虽然武隆额派人向明绪告急,请伊犁将军明绪派兵来救,可是他自己心里也知道,这只是自我安慰而已,明绪现在,早就是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了。
除了向明绪求援,他也像土尔扈特北路的蒙古亲王策林勒布坦求援,可是到了这个时候,树倒猢狲散,一向最忠于清朝的土尔扈特蒙古人,这时也动摇了,他们害怕招惹穆斯林叛军,居然按兵不动。
所以武隆额和他手下的一些士兵,已经渐渐感到了绝望,他们准备好了火药,打算城破之日,和家人一起同时殉国,宁死也不受极端穆斯林的凌辱。
但是幸运的是,穆斯林叛军对塔尔巴哈台的围攻,也让他们自己受到了极大的损失,所以攻势也渐渐缓了下来。
武隆额靠着手下的这一百来人,居然撑到了3月份,就在这个时候,他忽然想起了一个人,这个人既不是部落首领,也不是政府官员,甚至是最不可能拿起刀杀人的人,但是很可能只有他,才是塔尔巴哈台的救星!
由于这个时候,塔尔巴哈台城已经被围得水泄不通,所以武隆额紧急动员所有能动的人,连夜挖地道出城送信,他们的生死,全都寄托在这个人身上了,那么这个人是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