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

大清被日本甩开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字号+ 2020-10-20 10:57

晚清沧海事

晚清沧海事  下卷(16)
第十六章(8)  伟大的西征(八)


中国和日本是什么时候拉开差距的?有人以为是从倒幕运动开始的,其实并不是这样。


在1877年以前,中国和日本并没有本质的差距,但是在1877年,日本国内爆发了西南战争,正是由于这场战争,日本彻底甩开了中国。



有人可能会问,日本不是在倒幕战争胜利以后,就开始了明治维新吗?呵呵,中国在同时也开始了洋务运动,可是事实上双方都进展的非常缓慢,为什么会这样呢?


原因很简单,双方都没有一个绝对中央集权的政府。


中国的情况,我在前面的文章里已经说过了,这里就不再重复。而日本的情况,事实上和中国也差不多,倒幕战争以后,那些站对了队的大大小小的大名们,也就是军阀们,摇身一变,都成为了朝廷里的重臣。


虽然大家名义上都奉天皇为天下共主,可是私下里却各怀鬼胎,虽然都在一个朝廷里共事,可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利益关注点,个个都打着自己的小算盘。


萨摩藩想继续维持割据态势,维护武士阶级的利益,发动侵台和侵朝战争,延续他们以往的发展模式。


而长州藩则主张韬光养晦,想搞内政改革,把全国的兵权和政权都据为己有,代表人物伊藤博文和大久保利通,都坚定地认为,没有一个强大的中央政府,日本终将一事无成。


利益不同,自然政见不同,刚开始的时候,双方有点像中国的海防和塞防之争,只是在朝廷上斗斗嘴,吵吵架,企图用文明人的方式来解决。


可是问题是,日本人天生就是一根筋,就爱认死理,不像中国人那样,习惯于求同存异,而是秉持一贯的变态性格,非要强迫对方,按自己的想法去做。


光凭斗嘴,自然永远也分不出高低,于是他们吵着吵着,就都觉得对方是大和民族的绊脚石,都觉得为了民族大义,再不扔板砖,耍西瓜刀就来不及了,于是在1877年2月,双方撸起袖子就开打。


有一种说法,叫做性格决定命运,从中国和日本后来的发展来看,似乎还真有点道理。


日本人的二愣子性格,让他们做事经常不经过大脑,就贸然行事,但是没想到他们这个怪脾气,居然让他们在1942年以前,竟能屡屡得手,一跃成为了发达国家。


而反观中国,无论是慈禧太后,恭亲王,曾国藩,又或者是李鸿章,都喜欢深谋远虑,左思右想,瞻前顾后,最终却一事无成。


曾国藩不敢篡位,慈禧太后不敢削藩,李鸿章不敢专权,看起来大家一团和气,可是暗中却又互相使绊子,最后让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搞成了一个烂尾工程。


相反,一言不合就拔刀相见的日本人,却通过西南战争,打垮了军阀势力,终于让日本有了一个强有力的中央集权的政府,从此以后令必行,行必果,一跃而起,走上了强国之路。


而同样在1877年,中国却依然是一盘散沙,有读者问我,左宗棠不是已经从外国人那里借到了钱,为什么不设法从内地买粮,运往新疆,提前发动进攻呢?


可惜的很,他买不到粮食,因为就在一年之前,中国北方就已经发生了大面积的饥荒,到了1877年,情况变得越来越严重,山西和山东的部分地区,甚至已经到了人吃人的境地,在这种情况下,左宗棠到哪里去买粮?


那么清朝政府,有没有做点什么事情,来缓解这场饥荒呢?


事实上,它做了,但是等于没做,由于晚清已经不是一个真正的中央集权的政府,所以它的政令,除非也能符合各地督抚大员的利益,否则最多,也就只是一场公文旅行而已。


有人可能会奇怪了,缓解饥荒似乎并不难呀?最好的办法,就是赈济,无非就是把粮食运往灾区,就这一点事,大清政府难道就做不到吗?


它还真做不到,首先是因为朝廷没钱,前面我们讲了,大清政府这个时候的主要收入,一个是来自传统的农业税,另一个则是海关收入。


可是一旦发生了大饥荒,农业税自然就必须减免,政府的收入跟着也会减少了,而至于海关税,还需要支付政府其他方面的庞大的开支,还要用来偿还外债,自然也所剩不多,所以中央政府手上,实际上没有多少可以调动的资源。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中央政府能拨款给地方赈济灾民的资金,相比于华北五省同时发生的饥荒来说,基本上是等于杯水车薪。


有读者可能会想,这时候内地的战乱已经结束,按照市场规律,发生饥荒的地方粮价必然高涨,按照商人逐利的特性,其他地方的粮食,难道就不会大量的流入灾区吗?


本来确实应该是这样,可是有一个叫做厘金的东西,阻碍了粮食的运输。在当时的大清各个省份里,五里一哨,十里一卡,到处都是收过路费的厘金局,让民间运往灾区的粮食,最后全都变成了天价,粮食就算运到了灾区,老百姓依然买不起。


那么朝廷为什么不让各省,取消厘金局呢?对不起,朝廷真就拿厘金局没有办法,因为这不归朝廷管,它们是各地督抚大员的小金库,也是支撑他们权利来源的基础。


厘金最初是因为在太平天国叛乱期间,朝廷为了帮助各地筹办的私人武装,解决军费问题,不得已想出的一个变通办法。


通过这种收商业过路税的办法,湘军,淮军以及其他各地举办的勇营,就可以不用或者少用国家拨款,自己就能筹到大量的军费,正是由于厘金这个创造性的财务安排,湘军和淮军才能最终有资源打败了太平天国。


可是这也带来了一个问题,那就是这笔钱朝廷无权过问,是由督抚大员们自己掌握,用来养他们自己的军队的,而军队又是他们获得权力的基础,因此厘金也就变成了他们的命根子。


所以虽然战乱已经结束,可是他们赖以立身的根本,各地的勇营依然要养,因此厘金也就必须要一直收下去,饥荒和勇营相比,哪个更重要,自然也就不言而喻了。


所以无论灾荒是不是发生在自己所管辖的区域里,厘金是一定要收的,这对他们而言,就是一条政策红线。


如果朝廷打算取消厘金制度,那就意味着剥夺他们手里的兵权,那就是变相的要他们的命,这很可能就会挑起一场,中国的“西南战争”,所以慈禧没有这个胆量,恭亲王也没有,大清上上下下,没有谁敢捅这个马蜂窝。


你要说大清有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当然有,痛批这个弊端的大臣不止一个两个,但是又有什么用呢?每次有谁敢说厘金的坏处,立刻就会被铺天盖地的口水淹个半死,下场通常都会很难看,因此渐渐的,也就没有人再敢开口了。


所以无论饥荒变得多么严重,可是厘金该收还是要收,这就严重阻碍了粮食的流通,导致发生在华北平原的这场大饥荒,在死了近千万人之后,直到1879年才结束。


这种情况,在清朝的中前期从来没有发生过,虽然那时也经常发生饥荒,可是由于当时是皇帝一个人说了算,因此就可以统一调度全国的资源,虽然官员也在其中贪污腐败,上下其手,可是毕竟影响有限,从来没有造成过这么严重的后果。


而这次被称为丁戊奇灾的大饥荒,却在长达4年多的时间里,清政府一筹莫展,所有的救灾政策,都因为各方利益的不同,最终无法形成共识,变成了废纸一张,而造成这一切的根本原因,正是由于大清不再是一个真正的中央集权的政府。


因此读史读得越多,越来越发现这个世界上,充满了悖论。我们今天所有的人都对中央集权深恶痛绝,可是我必须告诉你,在欧亚大陆上几乎所有的国家,都是因为实行了中央集权以后,才走向了强大的。


法国走向强盛的开始,恰好是从路易14强化王权,打击封建贵族开始,而德国也不例外,如果不是普鲁士搞军国主义,统一了分散的各个诸侯,德国也不可能崛起。


俄国的彼得大帝一世,如果不是因为他有绝对的政治权威,他也就不可能推动俄国的改革,意大利也是在统一了以后,才被当作欧洲强国的。


而与此相反,无论奥斯曼土耳其还是大清帝国,他们的衰败,都是和中央政府逐渐失去对帝国的控制力,不无相关。


而印度的命运之所以比这两个国家还差,恰好是因为莫卧儿王朝根本就不算是一个中央政府,一个个分散的土邦,才是这个国家的主体,所以它的下场最惨,被英国人完全征服。


在人类的近代史上,我们几乎可以这样断言,在欧亚大陆上,虽然有中央集权的国家未必能够强大,但是没有实现中央集权的国家,一定是衰败和落后的,而且注定无法翻身。


说到这里,有人可能会反驳道,英国和美国,好像恰恰是走的相反的一条路,你这么说,似乎并不具备普遍性。


不错,英国和美国,确实没有和其他欧亚国家走相同的路,可是我们也必须要注意到这一点,那就是英国和美国是一个绝对的特例,他们都是岛国,或者相当于岛国。


它们都有大海做保护,所以它们不像其它欧亚大陆上的国家那样,被强敌环伺,容易被渗透,随时受到来自四面八方的压力,因此它们都能在相对安全的环境中发展,它们的成功不具有普遍性,也是不可被复制的。


所以如果我们想要从历史中总结经验教训,我们应该去看那些和我们有相似地理条件的国家,比如早期的法国,德国和俄国,而谈英国和美国的经验,完全是驴头不对马嘴。


还有一点,今天西方国家所实行的政治制度,要么是美国强加的,比如德国和日本,要么就是在美国保护下形成的,这些国家根本不用担心自身的安全,可以安安心心地搞发展,所以他们的经验也不具备可操作性,更不要谈复制了。


如果抛开了美国这个天外来客,你回到二战之前去看世界,你会发现,在实力相差不大的国家之间,纳粹德国和红色苏维埃,对其他西欧民主国家,都具有碾压性的优势,而法西斯日本,更是在亚洲一直独秀,这才更接近国与国之间的真实关系。


说到这里,我不由得想到了晚清一个著名的西方人,大清朝廷里的“洋大人”,等一会儿我会介绍他,他曾经给中国开出了一个药方,让中国和英国结盟,获得安全保证,然后安安心心的搞改革,那么他的梦想达成了吗?


结局我们当然都知道,他的心是好的,可是他太天真了,英国怎么可能和中国结盟?中国这么大的体量,一旦把它扶植起来,那她一定就是世界第一,还有谁能做她的太上皇?


所以当时的世界老大英国,自然是选择扶持日本,压制中国,虽然在某些时间段,出于商业利益,又或者出于其它动机,它可能也会偶尔拉大清一把,但是在更多的时间,它还是选择遏制大清的。


在英国人看来,扶植日本人,最多是让日本人变成一条狼,但是如果决定扶植中国,那真的就是一个疯子,因为中国是一头睡狮,只有疯子才会想把狮子吵醒。


所以中国的命运,只有中国人自己才能创造,即便是某些国家以前大意了,暂时帮了中国一把,但是他们最终还是会醒悟过来的,吵醒一头狮子的代价,那将是巨大的。


扯远了,但也没有扯远,说这一切的目的,还是为了让大家知道,1877年是决定性的一年,日本人通过内战实现了中央集权,从此走上了腾飞之路,而大清依然是四分五裂,疲惫不堪。


所以在这样的一个历史背景下,1877年,左宗棠所能做到的一切,真的是很难啊,这一年的整个夏天,面对如此困顿的国内局势,以李鸿章为首的一众大臣,再次要求停止西征,见好就收,集中精力解决国内问题。


而左宗棠则据理力争,并在这一年的八月,正式向朝廷提出,在新疆建省的建议!


虽然慈禧最后还是决定支持左宗棠,把收复新疆的战役坚持到底,可是除此之外,她什么也做不了!


除了精神支持,钱、粮、兵、她都爱莫能助,左宗棠只能靠手中现有的这一点点本钱,自己去完成,收复新疆的这个民族重任了。


可是左宗棠到了这个时候,却早已是捉襟见肘了,毕竟打仗花钱,那不是像流水一般,而是像洪水一般!之前好不容易筹集的那一点点物资,马上就要见底了。


留给他的时间已经不多了,他只能再次希望,刘锦棠还能打出飞一样的速度,只用这个秋天的粮食和上次战役剩下的军火,在明年开春之前,长驱两千里,一举收复新疆。


这又是一个,几乎不可能实现的任务,但是刘锦棠必须完成,这就好像要求一个围棋手,必须在七八十步之内,就要赢得全盘的胜利,这谈何容易。


这也就意味着,对于刘锦棠来说,光是下的好都没有用了,对于他来说,每一步,都必须走出惊世骇俗的妙手,唯有如此,他才能赢得胜利。


1877年9月1日,刘锦棠发动了南征,虽然阿古柏死了,但是身经百战的白彦虎,那也绝对不是吃素的,他一上来,就摆出了一个无懈可击的开局,在新疆这种自然条件下,最正确的防守选择,诱敌深入,坚壁清野,最后拖垮对方。


当他听说刘锦棠的大军开始南征以后,他立刻就强迫库尔勒一带的所有居民,集体南撤,让刘锦棠的进军路线上,完全空无一人,不要想得到任何一点补给。


不仅仅如此,他还把沿途的河水和湖泊全部决堤,让刘锦棠整个的进军道路,全部变成了一条烂泥塘,虽然他这么做,并不能挡住刘锦棠的步兵和骑兵,可是却足以让刘锦棠的辎重车队,全部趴窝。


如果只靠随身携带的干粮和弹药,一支徒步行进的军队,最多只能维持7天的攻势,这在后来的抗美援朝战争中,也曾经被证明。


代替麦克阿瑟的美军司令李奇微,就发现了缺乏现代化交通工具的志愿军,这个无法回避的战术弱点,所以他总是在战役的前6天有计划地撤退,在第7天发动反攻,让彭德怀的志愿军,在第4次和第5次战役中,付出了重大的伤亡。


而一个世纪前,同样是久经沙场的白彦虎,当然也知道这条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所以他虽然放弃了库尔勒,可是却也把刘锦棠置于一个两难的境地。


当刘锦棠到达库尔勒的时候,他恰好没粮了,而后勤车队想要通过那片烂泥地,没有10天半个月是做不到的,所以他要考一考刘锦棠,你准备怎么办?


在他看来,刘锦棠如果够明智的话,最好不要离开后勤车队两天的路程,那这也就意味着,刘锦棠如果能够到达库尔勒,最快也是九月中下旬的事情了,这么长的时间,足够白彦虎把从库尔勒到库车沿线的所有的居民,全部都撤走。


等到刘锦棠逼近库车的时候,就只能完全靠从几百里地外的,由吐鲁番赶来的后勤车队补给,那么白彦虎就想问问刘锦棠,这么长的补给线,靠马拉人挑,请问你的前进速度会是多少?你能支撑多少军队?你还能耗多久?


而且按照白彦虎的估计,当刘锦棠到了库车的这个时候,肯定已经进入11月中旬了,只要西伯利亚的寒流给力,来一场不期而至的鹅毛大雪,阻断了交通,甚至不用白彦虎动手,刘锦棠自己就会在顷刻之间,土崩瓦解了。


所以白彦虎想问问刘锦棠,这仗你打算怎么和我打?


那么白彦虎的想法正确吗?完全正确,而且无懈可击,任何一个有理智有经验的杰出将领,都会做出和他一样的选择,这绝对是最佳的防守策略。


那么刘锦棠有办法回避这些问题吗?对不起,没有办法,这些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


刘锦棠的辎重车队,果然不出白彦虎所料,车轮全都被陷进的烂泥里,只能靠人拉马拽,垫着稻草勉强向前,照这样的速度,至少要半个月才能赶到库尔勒。


那么刘锦棠该怎么办呢?他是丢下车队独自向前,还是跟着车队一起,像乌龟一样的向前爬呢?


据说刘锦棠犹豫了半天以后,最后决定抛下车队,全军向前,那么当他赶到库尔勒的时候,是不是像白彦虎所预料的那样,恰好断粮了呢?


完全正确,当1万多大军赶到空无一人的库尔勒的时候,刘锦棠真的就断炊了,如果白彦虎能给刘锦棠发一个微信,他一定很想问问他现在的感受,然后附上哈哈两个字。


那么刘锦棠真的就无计可施了吗?他真的就只能按照白彦虎的剧本,一步步的演下去吗?


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也就不是刘锦棠了,更不是那个赫赫有名的飞将军了,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将是石破天惊的一幕,那么刘锦棠会做出怎样的抉择呢?

……


李提摩太这个名字,今天的中国人,恐怕没有几个知道的,但是如果我问你大名鼎鼎的马克思主义,是谁介绍给中国人的,你能联想到这个人吗?


你肯定会以为是某位俄国人,又或者是某位革命志士,但是让你大跌眼镜的,正是这位来自英国的传教士,把马克思主义思想输入了中国,所以才有了后来的共产党,以及今天的新中国,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也必须要介绍一下这位仁兄。


不过我们要介绍的这位仁兄,并不是因为他把马克思主义传入了中国,而且这也不是他的政治理想,我们之所以要介绍他,是因为他在1877年的这场大饥荒中,展露了头角,从此以后,他成了晚清政坛上,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一位地地道道的“洋大人”。


李提摩太


李提摩太最初来到中国的时候,和其他的传教士一样,也是四面碰壁,毕竟儒家思想在中国根深蒂固,至于求神拜佛,基督教似乎也并不比佛教道教更灵验。


但是从1876年到1879年这场大饥荒,改变了他的命运,在这段时间里,他主动前往山西和山东,一面传教,一面展开了救济灾民的工作。


和普通的传教士不同,李提摩太一开始就很擅长结交权贵,走上层路线,早在1875年,他在烟台传教的时候,就结识了李鸿章。


当时李鸿章正和英国公使威妥玛,在烟台就马嘉里事件进行谈判,李鸿章为了在谈判中以壮声威,带去了好几营精锐的淮军士兵。


可是没想到当地爆发了疟疾,李鸿章的士兵大部分病倒,当地的中医束手无策,于是无奈之下,李鸿章的部下就只能来找,当时正在烟台传教的李提摩太,请他帮帮忙。


为什么李鸿章的部下会来找李提摩太呢?因为当时的传教士为了吸引中国人信教,大部分都同时兼职行医,所以中国人虽然不喜欢洋鬼子的歪理邪说,可是一旦病入膏肓,中医又没有办法的时候,只能硬着头皮去找传教士。


疟疾对于当时的英国人来说,早已搞清楚了致病机理,所以李提摩太一方面给患病的士兵分发奎宁,一方面组织他们开始进行了灭蚊工作,很快淮军士兵就恢复了战斗力。


李鸿章听说这件事以后,觉的必须当面感谢一下,于是就召见了李提摩太,没想到双方见面以后,李提摩太并不像普通的传教士那样,劝他信教,反而和他聊起了国际时事和治国理念,而且讲的头头是道,一下子让李鸿章对他刮目相看,后来又多次和他相见。


不过这并不是他跻身中国政治舞台的开始,真正让他名声大噪的,是他在山东和山西的救灾工作。


和一般传教士不同的是,他敢于在《北华捷报》《申报》以及《万国公报》上刊登广告,报告当地的灾情,公开进行募捐,这在中国是头一回。


而且他更加聪明的是,他请李鸿章派兵,帮他护送这些救灾粮款,安全到达灾区,避免途中被人哄抢,也避免被厘金局盘剥。


而且他非常有心机,主动要求当地的上层官员,和他一同分发这些粮款,让大家荣誉均沾,这不仅仅提高了工作效率,挽救了成千上万的灾民,而且减少了救灾的阻力。


所以在这个过程中,即使以前非常看不惯传教士,对李提摩太充满了防范之心的山西巡抚曾国荃,最后都和他变成了好朋友,由此可见,他不仅仅能力强,而且情商高。


正是由于他这些出类拔萃的工作,仅仅是通过他这个渠道,至少挽救了几十万灾民,今天的很多山东或者山西人,很可能祖上就是靠他救了命。


单单从这一点上来说,我们今天的中国人,真的欠他一份感激之情,竟然从来没有在任何历史教材中,提到过他只言片语。


虽然他名为传教士,但他实际上对传教工作并不是很上心,相反,他到更乐于和中国的各级官员打交道,向他们赠送书籍,给他们搞讲座,放幻灯片,介绍西方的最新思想,引起了这些人对他的极大好感。


晚清四大名臣之一的张之洞,后来就变成了他的粉丝,对他言听计从,多次邀请他担任幕僚,虽然被李提摩太婉拒,但是李提摩太还是帮张之洞做了很多规划,包括如何开矿山,修铁路,建工厂等等,这些后来都被张之洞一一落实,著名的汉阳铁厂和兵工厂,就是他的策划。


不仅仅如此,左宗棠和李提摩太也是好朋友,两人之间有很多共鸣,李提摩太对左宗棠在兰州进行的现代化改革,也提出了不少建议,很多都被左宗棠采纳。


在中日甲午战争期间,李提摩太虽然没有一官半职,可是事实上却成了大清政府的幕后高参,他认为中国没有做好准备,主张中国在开战之前,应该先找一个强大的外援,哪怕为此让出一点利益。


虽然这个建议没有被采纳,但是从后来的发展来看,他的这个想法是正确的。


李提摩太关于西方进步思想的介绍,影响了大清当时很多的人,康有为就是他的粉丝,梁启超还做过他的秘书,戊戌变法的时候,光绪皇帝曾邀请他作为外国顾问。


不过令人遗憾的是,康有为并没有按照李提摩太的想法,开展维新运动,在李提摩太看来,改革的成功与否,最重要的是要得到慈禧太后的支持。


而且他认为,慈禧太后是可以争取的,至少不能把她推向改革的对立面,而且改革要循序渐进,由易到难,可惜的是,他的这些建议,都被急于求成的康有为和梁启超等人,当成了耳边风。


李提摩太正式成为中国官场中的人物,是在1901年,应李鸿章的邀请,协助处理山西教案后,被清廷授予头品顶戴,从此以后,他终于成为了一位名副其实的“洋大人”,后来又被授予了二等二级双龙宝星勋章,“三代正一品”。


李提摩太是晚清历史上,对中国政治思想影响最大的一位外国人,他的最大贡献在于办学和写书,传播西方的新思想。


他把大量的西方学说,包括马克思主义在内,介绍到了中国,同时也把大量的中国文化,介绍到了西方,第一个翻译《西游记》的外国人,正是李提摩太。


李提摩太认为,中国最需要的是教育,是启迪民智,是循序渐进的改革,而不是革命,在这一点上,他和孙中山两人分歧很大,他曾经和孙中山见过两次面,两个人每次都不欢而散。


李提摩太认为,革命除了带来破坏,带来死亡,并不能让中国真正的摆脱落后,甚至有可能让中国陷入长期的分裂和内战,让列强有吞并中国的机会,让中国坠入万劫难复的深渊。


而孙中山则认为,满清政府是一切问题的根源,革命不需要考虑代价,必须要敢于砸破坛坛罐罐,要敢于使用最暴力的手段。


李提摩太认为孙中山过分偏执,言过其词,充满了种族主义思想,不在乎百姓的福祉,所以他最后决定和他分道扬镳。


1916年,李提摩太离开了中国,三年后在英国病逝,他在中国一共呆了45年,为中国摆脱蒙昧,走进现代社会,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在整个中国的近代史上,堪称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朋友的,李提摩太当属第一人,他甚至比白求恩,更值得写进我们的历史教材里,但愿会有那么一天。


……


脱离了后勤补给,最多只能携带7天的粮草,难道刘锦棠不知道这个道理吗?他不知道当他赶到库尔勒的时候,就会全军断粮吗?


他当然知道,那他为什么还敢这么做呢?这就是他与众不同之处,如果他真能收到白彦虎给他发来的微信,问问他现在的感受的时候,他也许会反问一下白彦虎:


不错,我是只能带走七天的粮草,可是你们又能带走多少粮草呢?半个月的?一个月的?以当时的运输手段来看,撑死了你就只能带走两个月的,这可是刚收了秋粮呀,带不走的粮食,你舍得烧吗?老百姓同意你烧吗?


所以,你只能把这些粮食藏起来,挖个地洞把它们埋起来,但是你走的这么匆忙,肯定会留下痕迹的,所以我只要耐心找,就一定找得出来,你以为你能难的倒我吗?


那么刘锦棠猜对了没有呢?他当然猜对了,白彦虎强迫老百姓向南撤退,老百姓自然无法带走所有的粮食,于是就到处挖地洞,把粮食埋起来。


所以刘锦棠赶到了库尔勒以后,虽然全军已经断粮,但是他立刻发动全军四处寻找,果然不出所料,很快就挖出了几万斤粮食,化解了眼前的危机。


几万斤粮食,听起来挺多,可是刘锦棠的大军有一万多人,所以平摊到每个人头上,也没有多少,如果继续向前追,还是不够吃几天的,因此还是要等补给车队上来。


如果还是在库尔勒城里等,那相当于还是在按白彦虎的剧本在演,那结果一定是白彦虎所预想的结果,那刘锦棠应该怎么办呢?


刘锦棠再次做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举动,他挑出了2500名最精锐的骑兵,携带六门小口径克虏伯山炮,带走大部分的粮食,立刻开始连夜追击白彦虎。


他命令剩下的士兵继续在附近寻找被埋藏的粮食,他估计还能找到一些,但是不会太多,无论如何,两天后都必须离开库尔勒,全速向前,至于随后的粮食问题,到时候自然会有人给他们送来。


这个决定,再次惊呆了所有的清军将领,白彦虎有一万多人,军械精良,就算你2500名骑兵追上了他们,你也打不过他们呀,而至于你说的半路上,有人会给我们送粮,听起来更像是天方夜谭,难道你希望给我们画饼充饥,让我们望梅止渴?


面对着这样一群目瞪口呆的清军将领,刘锦棠只是微微一笑,也不多做解释,就纵马出发了,他知道,虽然他手下的将领们,怀疑他的决定,但是他们信任他,他们一定会按照他的命令,严格执行的。


两天之后,刘锦棠终于逼近了白彦虎,而白彦虎的后卫部队,也发现了清军的踪迹,急忙通报了白彦虎。


虽然这个消息,让白彦虎大吃一惊,他想了半天,也没有想清楚清军为什么能追上来,他们的粮食到底是怎么解决的?


但是沉思良久之后,他一拍脑袋,终于想明白了,一定是清军找到了老百姓藏起来的粮食,所以才能追上来,他不由得有点儿后悔,当初真不该心存侥幸,应该一把火把这批粮食全烧了。


不过他并不惊慌,大部分的粮食,都被老百姓运走,剩下的粮食,不可能全都被找到,所以追上来的清军,肯定是小股部队,于是他决定应战,毕竟他还有一万多人,他没什么好怕的。


于是他命令一小部分人,押着被他强迫南逃的老百姓,继续南下,他则率领主力,部署了一条防线,准备和清军交战。


他现在的部队全部是骑兵,但是他并不打算和对方进行骑兵对冲,打一场刺刀见红的白刃战,相反,他命令他们全部下马,开始构筑工事。


他知道追上来的清军,也必然全是骑兵,肯定会试图快速冲入他的阵线,不过这正中他的下怀。


他想要请刘锦棠尝尝,温彻斯特1866杠杠式后膛弹仓步枪的弹雨,这种枪虽然射程不远,但是射速奇高,没有任何一支骑兵,能闯过它的拦阻。


他以前也经常率领骑兵,冲击清军的步兵防线,他知道对方哪怕只要有几千支老式的前膛恩菲尔德M1853步枪,那对骑兵来说,也是一场毁灭性的灾难。


这些惨痛的教训,如今还是历历在目,而现在,他有比前膛来复枪射速快的多的温彻斯特杠杆式后膛弹仓步枪,他知道,只要刘锦棠敢向他发动冲锋,他将赢得一场毫无悬念的胜利。


刘锦棠的尖兵,也已经发现了白彦虎的部队,很快,他们就侦查清楚了白彦虎的防线,报告给了刘锦棠。


听完了尖兵的汇报以后,刘锦棠皱了皱眉,他本来希望清军突然追到的消息,让白彦虎大吃一惊,最好把白彦虎吓跑,然后救出被白彦虎强迫南撤的老百姓,这样也就可以解决军粮问题了,可是没有想到白彦虎王八吃秤砣,居然要准备和他开打了。


这可如何是好?冲锋就是找死,可是不打就会被饿死,面对这个两难的境地,和刘锦棠一起同行的将领们,一时不知所措,全都紧张地看着刘锦棠,等着他拿主意。


刘锦棠沉思了半晌以后,咬了咬牙说道:“打!我们必须要打,而且还要发动最猛烈的冲锋!”

水库论坛微信社群平台汇集各城市投资大咖,本圈是房产多军众多资深大佬坐镇 ,主要投资城市:重庆、上海 、杭州 、苏州 、杭州、北京、 深圳、 广州  、武汉、 南京、 沈阳、郑州、成都等, 房友自由交流各地投资心得 ,帮助小白解疑释惑, 定期交流楼盘信息及贷款信用卡等申请指南 。 铸造资产长城。抵御纸币通胀 ,集 体智慧打造一个有思想的财富管理交流平台。各省会城市均有群。

水库微信大群:目前是从1群到59群。 1群又称元老院。主要是水库元老在里面。目前可有名额的可免费加入的只有59群。大群免费,原则上每个人只能加一个大群。已经在水库 各大群的,请不要再次加群,以节省群资源。

水库a8群需要验资,净资产达到1千万以上方可入群。 

水库信用贷信用卡交流群:交流各种信用贷信用卡大额申请技巧,使用技巧,撸羊毛实战凑首付技巧。

需要入群的朋友请微信搜索:689574 添加,验证语:入群

相关文章
精彩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