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第一次出现“万元户”的称呼。当年的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是387元。
1979年的万元户存入银行一万元,按5%的收益率,每年可支配收入是500元。
这是1979年的财务自由。
但假如按照5%的收益率计算,38年后的2017年,10000元的复利现值是63855元。那么2017年该万元户的可支配收入仅为3193元。
这是低保户,不是万元户。
2016年底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3616元。要达到1979年的财务自由的水平,换算过来2017年应该存入86.86万元。
而1万元本金经过38年变成86.86万元本金的收益率,应该是12.47%;
再加上每年还要支出约4%用作日常开销,那你应该找到16.47%的投资,才能实现财务自由。
38年,正好是20岁参加工作到退休的年龄。
你的一生才走了一半。
1979年老天爷扔给你一万块并告诉你:你财务自由了。
旁人好像就羡慕的说:有这么多钱存银行吃利息都吃不完。
平均可支配收入才387块钱,我一年可以花500块,已经超过平均生活水平了。
别人一个月吃两个猪蹄,我一个月可以吃三个。
然后到你退休的今天,一年的利息只剩下3193元,平均一天十块钱都不到。一顿饭平均三块钱,除了吃白米饭你还吃得起什么?
百度百科里面定义的财务自由是:
财务自由,就是当你不工作的时候,也不必为金钱发愁,也就是说被动收入大于花销。因为你有其他投资。当工作不是你养家糊口的惟一手段时,你便自由了,因而你也获得了快乐的基础,也达到了财务自由。
这是严重的错误啊!
他根本没考虑投资的本金的贬值的问题啊!
正确的说法应该是:要实现财务自由,除了每年收益率要覆盖你的基本支出以外,还要保证本金的增值率不低于社会平均水平。也就是上文计算的16.47%收益率。
在超过5%就视为风险投资、超过10%视为极高风险投资的思维里,你敢投16.47%收益率的投资并且一投就是38年?
在社会平均利率5-8%的条件下,有谁能给你16.47%期限38年的投资机会?
高于社会平均利率的那一部分,只能是依靠自己。
依靠自己的思维,发现身边的资源,并且一步步把资源变现。
这样才能让你的本金达到或高于16.47%的收益率,才能实现真正意义的“财务自由”。
但是这个思维、发现、变现的过程,是艰苦的、是漫长的。
因为你的思维要超前的、丰富的;你的发现要时时刻刻都注意身边的一切资源的;你的变现是充满风险的;
你的每一步都要比80%的人更艰辛,你才能保持你20%的阶层。
人生阶层有三种状态:降阶、保阶和升阶。
当你认为你足以“自由”到不工作、不用努力也能保阶的时候,那么你降阶就是必然的;
甚至你的努力赶不上平均水平,你都要降阶,只是时间会更久一些;
当你的努力可以和社会总体财富的增值速度相等的时候,你才可以保阶;
而升阶,则要求你的努力要远超绝大多数人,才可以完成。
从这个方面来讲,纯粹意义上的“财务自由”,百度百科里面的说法“不工作也不用为钱发愁”,实际上根本不存在。
因为一旦你停止,你就无法保证你的本金和社会财富同等增值,你就会降阶,失去财务自由。
无非是时间长短的问题罢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