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和朋友在群里正好聊到最近的热点问题:摩拜单车充值漏洞事件(以下简称摩拜事件)和银联钱包申请中信亚万白金免年费事件(以下简称亚万事件)。与小伙伴们的思维碰撞中,也恰好总结了另一个基础性的思维,即撸卡发现漏洞该不该撸的思维。
先做一下事件的简单回顾:
摩拜事件:2017年3月19日,使用摩拜单车安卓端app(V4.1.0)参与“充值100元赠送110元”的活动的时候,使用微信充值仅需要支付1元也会返现110元。该消息瞬间刷爆各群,大量用户涌入充值。小编亲见一朋友充值余额为2.2万元。摩拜已于当天封堵漏洞。
事发后,摩拜曾发布公告要求不当得利用户退费,但最终以官方声明中的“此次事件中,所有用户的充值及返赠金额均永久有效,可以放心正常使用;摩拜单车不会要求用户退还或补缴任何费用。”作为结局。
亚万事件:也是差不多同一时期,有用户发现通过银联钱包app的申请信用卡板块里面,大名鼎鼎的“中信亚洲万里行信用卡”居然是刷满五次免年费。要知道,该卡的年费定价是2000元/年,也就是去年有一个开卡免首年年费的活动,但活动已经截止。同样的,该消息也刷爆各群,大量用户涌入申请。
不过这个事情的走向和摩拜事件却大相径庭。一些网友申请开卡后即被收取年费,致电中信客服,最终以官方的一纸公告作为结局。
好了,事情大概说完了。小编接下来要说的是,为什么两个“类似”的事件,处理结果完全不同;以及我们能从事件中发现什么样的思维。
从小编的角度理解,实际上这两个看似“类似”的事件,却有本质的不同。其区别在于:发生漏洞的责任主体不一样。
摩拜的漏洞,是由于自身原因出错,所以如果要买单,于情于理都是摩拜本身。
而亚万的漏洞,是出于第三方银联钱包的原因出错,如果需要买单,于情于理同样应该是银联钱包。但是,诡异的地方就在于,银联却是事件主体之一的中信银行的“爹”,最终的买单人却变成了中信银行。
再加上其他一些因素,导致最终的结果是摩拜扭捏了一下然后顺利买单,中信抵死不认账坚决不买单(关于其他因素,不属于本文的讨论范围,如有时间,小编另拟一篇以飨读者,其中也是异彩纷呈)。
其中包含的思维就是:如果哪一天你发现了撸某卡的“漏洞”或者其他可以获益的路子,首先分析清楚这个漏洞的买单责任在谁。如果是该银行本身,毫不犹豫的去撸。即使最终发展到不可调和的境况,你自身最起码还能赢得舆论(即人情)的支持(当然你如果同时也有法理支持的话银行不会来自讨苦吃的),也就是起码于情你有加分,最终极大概率的情况下银行会考虑综合影响自食其果,默认了你的收益;而如果买单责任在第三方,则需要慎重,毕竟存在辛苦付出了时间精力之后却竹篮打水一场空的风险;而如果买单责任在自己,骚年,立即住手,因为于情(人情、舆论)、于理(法理)你都站不住脚,也就是俗称的“被反薅”。
第一种情况,摩拜时间就是最好的例子;
第二种情况,诸电商如亚马逊、京东都曾曝出过错误标价导致买家受益的,但出错的是电商,最终电商大多数也都爽快买单。而亚万事件则是一个特殊的反面教材,毕竟出错的是银联却莫名其妙让中信买单,中信的拒不认可也是于情于理都可以获得加分的。至于能不能扛住“爹”的压力,则是另外一回事了。